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藉由繪本中有趣的故事引發,設計一只具有意境的書籤。思考不同材質接合,從過程中學習美感構面「質感」、「構造」,並輔「比例」和「構成」。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因常戴口罩,同學間對於彼此心情,性格理解更加困難,藉由此次的色彩創作,讓同學們可從作品呈現去理解彼此。
探討利樂包裝,認識紙張的特性,理解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並且再利用利樂包裝,替代紙版,進行紙凸版創作,並運用版印技法印製作品。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本課程希望帶著孩子以環境的角度,思考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發現「紙與物件」的各種構造方法,並探索張貼與環境之間的搭配關係,培養環境友善的公民素養。
雨傘是生活中必備物品,傘壞了回收時,直接丟棄造成回收及環保問題,本課程透過讓孩子探索「構造」,建立雨傘布及傘骨分開回收觀念,嘗試將傘布再改造,資源循環節能減碳,達到綠色時尚生活。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材質環保再生之美感,讓無用之廢棄品找到新生命!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透過課程單元設計,帶學生分組以美感視角,檢視校園空間現有的功能性與美感樣式,進而運用累積的美感經驗,從比例、質感、色彩、構造、構成等構面,重新設計該空間,從設計圖製作到模型的概樣呈現。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
以構造為主題,在課程初始,即引導學生從自然素材的盆器創作開始,讓學生以漂流木、枯木、葉鞘、蒴果、莢果及麻繩等自然素材的組合,營造適合植栽生長的盆器。第二階段讓學生嘗試設計可以將植栽「帶著走」的包裝,從材質、盒身包覆到提把的巧思,嘗試呈現植栽禮品包裝及攜帶,讓美麗的盆植植栽從「貨物」華麗轉身成為動人的「禮物」。
透過色彩配置配色、混色原理與自然色系在商業運用的知識認識。請學生觀察生活周邊的色彩,練習將同學帶與主題色彩有關的物品,於課堂上排出主題的漸層色。分組討論,以心智圖方式做出色彩分析與聯想,最後透過酒精畫將想要表達的意念,用漸層的技巧表現於文創小物上。
藉由日本設計師佐藤大設計作品認識,介紹「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舒適,好的設計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微笑」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蒐集一片式結構物件,並提出牢固性與美感的觀察結果,啟發學生創意設計一片式構造手袋(或收納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