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紹

當「美感智能閱讀」遇上「國文課程」

來自高雄市立龍華國中、教授國文學科的沈信宏老師,打破視覺先決的慣性感受方式,以「路上觀察學」角度,帶領學生們走訪高雄美術館,透過聽覺來感受環境、搜集環境音,最後透過寫詩創作方式,呈現自己內在的聲音,進而完成這堂「美感」與「國文」的跨域教學課程。

「安妮新聞文章,對文字創作會是一個很好的入口」

「因為剛好接觸到《安妮新聞》最新一期〈聆聽特刊〉,我想說聽覺對他們來說是怎樣的一個刺激,到底創作是不是可以做連結的。」信宏老師說。

這門課程,使用了《安妮新聞》的〈路上觀察學〉、〈臺灣聲音地圖計畫〉、〈意識自己的練習〉等專欄文章,信宏老師認為,這些文章可以啟發對生活的觀察、對自我的覺察,以及聆聽他人的聲音,這對文字創作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入口。

路上觀察學✕聆聽、文字創作✕自我覺察

課程也帶領學生們走訪高雄美術館,透過收音器器材採集環境的聲音,並與文字創作結合,寫出自己的內在情緒。信宏老師認為,到了國三生階段,開始會出現各種煩惱,像是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家庭問題,甚至是情竇初開,可能都會在這個階段慢慢察覺,他們會透過這堂課知道,文字不只是用來寫作文,也能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影片中,學生們發揮文字創作能力,真切地表露自己內心情緒,信宏老師說:「當他們願意在文字裡面袒露這麼多,那就是真的已經網文學創做前進了。而長大後回想到這堂課程,會發現原來自己曾經那麼認真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地景聲音詩官網文章圖片


核心概念

  1. 以《安妮新聞》的〈路上觀察學〉與《聆聽特刊》為活動契機,希望學生也能夠和報紙中提到的「走在路上,打開五感」相同,成為「路上觀察家」,帶動學生關心在地,觀察生活,培養對各種新事物的好奇。
  2. 學生能透過觀察與採集,進一步發揮想像力,發掘平凡事物的獨特之處,並嘗試運用繪畫表現印象,以文字紀錄感受。
  3. 學生能藉著日常的行走、觀察與聆聽,透過文字紀錄深入感受,激發靈感與創意,完成地景創作,以小詩結合聲音與標本呈現,將美感寄託在觸覺、聽覺與文字之中。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