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

當「美感智能閱讀」遇上「跨學科課程」

來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授藝術與科技學科的詹羽菩老師,將《安妮新聞》推廣至校內教師共備社群,因為大家對《安妮新聞》十分「有感」,便與自然、數學、音樂、國文老師共同設計這門課程,開啟一場美感智能閱讀與跨學科課程的對話之旅。

羽菩老師的學校採不分科編制,因此一位老師會教授三個科目。而這門課程由三個不同年級的班級進行大教室/混齡教學,使用《安妮新聞》第10期〈再也不能增加的生物圖鑑——瀕危物種紅皮書〉,以《安妮新聞》作為媒介,透過閱讀的角度與故事的闡述,帶領學生們觀察這些瀕危物種在整個地球上的關係、所處的位置。

「我們希望孩子是親身感受,然後從情感出發,然後他們就會關懷。」羽菩老師說道。為了讓學生能夠從文本圖像連結到生活場景,並且回到自己的土地和生活環境去了解這些議題,課程也帶領學生們前往動物園實地觀察這些瀕危物種,希望透過環境保育的角度,從臺灣特有種的認識,理解全世界有在面臨瀕危物種的難題,同時也是從在地連結到國際。

美感——從感受到關懷,進而對社會行程正向氛圍

羽菩老師認為,有時候很難用語言去傳達這些瀕危議題,但一次又一次的寫生與創作歷程,就是與美感的串接,讓不論喜歡或不喜歡生物的學生,都能夠因為創作而與這些物種有連結,「他們會去關懷,那是一種感受,當感受產生的時候,他對這個社會就會產生一種正向的氛圍」。

世界的動物紅皮書官網文章圖片


核心概念

  1.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發現與經驗「美感」閱讀。
  2. 藉由《安妮新聞》閱讀,開啟師生視野,創建自主學習的契機。
  3. 透過圖文並茂的文本內容,提升對閱讀的興趣,產生學習動能,兼顧不同個體。
  4. 能理解、詮釋、歸納與表達,從報紙中讀到的訊息並延伸學習。
  5. 透過師生共讀《安妮新聞》,統整與活化跨領域的學習。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