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既有繪本中找尋讓平面書冊可「動」的關鍵構造,重新實驗並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嘗試於美感作品中添加「構造」元素,使其具有不同的閱讀效果。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1.\t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2.\t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3.\t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透過廣泛的觀察,重新面對色彩,並藉由觀察、收集、分析、解構與重新的構成來認識色彩,建構屬於基隆海事的「藍色」。
讓學生透過線與面材質兩者間的變化,分析質感的差異,以合宜的方式串聯材料,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
主要構面為結構和構造,結構部分以條狀特性的素材練習排列,構造部分以綑綁和結合的素材,成品目標為生活中的設計用品或是觀賞藝術品。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從欣賞街道與生活空間特色,讓學生在美感構面的探究與體驗中,培養對美感的自信與能力。
運用案例分析結構構面的探討,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杯套好拿及平衡,也讓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構造的細膩與巧思,進而分辨良窳,而能重視思考物件接合「構造」所佔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透過墨色的深淺表現點線面的構成,邊框的選擇和宣紙之間的比例構成,設計成書籤小卡。
以質感構面切入生活,讓學生從生活觀察熟悉材料的質感及轉變,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設計出合適的杯套。
本課程前半由生活中物件組構方式引導,後半帶領學生使用線材編織,實地操作成品,感受「構造」的規律、統整性。
練習運用各式大小不同的圖案印章及文字印章,讓學生依照所學的構成方法,組合構成出四種不同、且具有美感的版面。
練習運用各式大小不同的圖案印章及文字印章,讓學生依照所學的構成方法,組合構成出四種不同、且具有美感的畫面。
引導學生思考各職類中人因對於機具、物件設計的影響,並思考成為專業職人所需具備的創新能力。
課程核心設計特色,將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思考美感要素在生活上的各種展現方式與環境品味。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由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等,學習色彩使用的適當性;進階由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的變化,練習調配低彩度的高雅色系。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
覺察教室桌椅尺度與使用者行為的關係,依據個人日常使用習慣設計桌椅的附屬功能。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