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科技
本學期的科技課單元為「科技的發聲」,主要介紹通訊方式的演進,從聲音通訊進步到視訊通訊,並介紹生活中常見的通訊設備及通訊軟體。
校園行動誌
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同學們將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
進擊的質感光影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萬花筒環保提袋
利用課程前一天請全班同學將用餐後,一同去看平時全校的廚餘量及廚媽如何分類。從中希望建立學生平時就要有愛物惜物的想法。簡報檔讓學生了解暖化帶來地球生物、環境的浩劫。很多生物都快滅絕及全球暖化…例如:綠蠵龜事件、北極熊越來越少….. 接著請學生從觀賞的影片中是思考問題點及解決方案(思考為何學校規定27度才能開冷氣、希望大家節約用水….)希望大家能能重視環保問題。接著播放政府努力推廣利用黑水虻將廚餘消化。
再造-金繼與水彩之美
第一階段,課程以水彩四大技法與特殊技法為基礎,啟發學生創作的靈感,構圖於畫紙上。第二階段,讓學生採用手撕或剪刀劃破紙張,顛覆原有畫作,將原本完整的畫紙,化為不完美、不完整,換個角度欣賞破碎之美。第三階段,將碎片重新拼湊,融入個人美感的體驗,綻放出獨特的形態,勾勒出另一番風貌。
光影追逐.空間玩趣
本課程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複習一年級時學過的美的形式原理─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均衡、節奏、單純等構圖方式,用色票、色紙剪貼,依照原理形式練習構圖法,經由到戶外觀察光影邊畫,與同學討論影子呈現符合哪一項美的形式原理,為後續小夜燈的製作有初步概念。
Wood 藝 Yong
課程將從美感觀察開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物品和周圍環境中觀察各種不同的紋樣。透過這些觀察,學會如何辨識、理解並欣賞不同的紋樣,從而培養對美感的敏感度。
我的膚色
大村地處都市邊陲,有許多新住民,對於不同國家的認識,多有刻板印象,膚色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視覺判斷。希望利用本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建立正確的膚色概念。
News Reports
課堂中以先從認識安妮新聞開始,介紹並讓學生接觸,再藉由分組共同討論出報紙的不同,再深論這樣的不同有什麼原因,藉此幫助學生提起興趣與認識報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