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我的讀報計畫
  即將畢業的國九學生,近年來因為手機通訊軟體的便利,鮮少翻閱報紙與閱讀紙類報章雜誌,因此透過課程設計,使學生有機會能近距離閱讀文章,體驗觸摸紙張感受閱讀樂趣。並透過課程中閱讀,挖掘出文字的敏感度與精緻度,進而影響學生對於文字的美感,結合生活感官與經驗,讓學生多重體會這份報紙的力量。  課程透過實作、個人報告與小組討論、報告,探究圖文與解析,更加上學生論點講述,營造學生共學情境同時,更透過閱讀及口說,讓學生化身為小小記者,報導自己所見所學,以及聆聽同儕見解,發現不同視野,更結合國八公民課程中的媒體識讀,將所學應用於課堂及生活中,期望未來學生也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安妮》解碼──打造我的專屬城市
  「美感智能閱讀」指的就是在閱讀的同時亦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而《安妮新聞》是一份以此為出發點所設計成的報紙。本次的課程活動將融入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宗旨,讓學生從閱讀《安妮新聞》第13期作為出發點,從本期版面的編排、文字的敘述內容等,引導學生從閱讀中觀察本期內容的色彩編排及版面設計。再者,讓學生從閱讀《安妮新聞》13期的各版面的標題及內容,擷取訊息,並帶入自己的思考,藉由問題探索的方式,讓學生敘述問題的答案以及思考面向,希望讓學生連結自身經驗,思考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表達個人的所見所感。
城市散策—物導向的城市觀察
以城市美學的主題式課程,從「構成」的美感構面中,引導學生學習排版與視覺傳達的設計能力,最終產出「城市散策」網站,以網頁設計進行城市空間的踏查與設計思考。透過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做中學,從日常生活、平面設計與空間中的城市規劃等三個向度,探索認識、並應用構成的美感思維,培養學生對城市美學的敏感度與實踐能力。
我的未來不是夢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閱讀有助於理解外在世界,能夠有效的擷取知識訊息,轉化成自身的知識,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讀報教育」是在學校或家庭,以報紙做為教材的學習活動,因此,我們利用負擔較輕的報紙,來鼓勵學生們體驗「閱讀」,讓學生們體會閱讀也可以是一件有趣的活動。
此次的課程使用第十五期——《夢想》中的小主題〈內外並行——探索自己的天賦〉以及〈實際在夢想這條路上——職場工作人的心聲〉。首先請學生閱讀〈內外並行——探索自己的天賦〉,並分組完成讀報九宮格學習單,希望藉由學習單讓學生思考、探索自己的興趣。
接著請學生訪問自己的親戚朋友,從中選擇一項自己有興趣的職業,並深入了解此項工作的甘苦經驗,以完成「職場工作人的心聲」學習單。最後,請同學上台介紹自己所選擇的職業,讓其他同學對此項職業有更深入的了解。
名畫桌遊設計
本次課程採用安妮新聞第四期-20世紀以前名畫型錄為課程主軸,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設計名畫桌遊,期望透過桌遊設計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深入瞭解十二幅名畫的藝術背景與內涵,並更加理解藝術鑑賞四步驟的審美知能概念,為將來術科升學考試做準備。
生活中的聽覺饗宴-韋瓦第-四季/生態音樂人吳金黛
藉藝術活動之參與,融入生命教育的價值思辨與終極關懷主題,以提升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以藝術實踐解決問題或探索藝術活動中的社會議題,亦可融入哲學思考之主題。藝術實踐融入人學探索和靈性修養主題,也能成為理解他人感受,培養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能力的時機。融入價值思辨的主題,則能在關懷在地及全球藝術時,理解與包容文化多元與差異。活動流程:介紹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蘇打綠專輯韋瓦第計畫→安妮新聞報導p.11 Nature Sounds她用耳朵捕捉萬物具存的聲響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生命教育議題:關懷大自然萬物,將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