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基礎材質創作

核心概念
  • 美感原理原則
  • 紙張的質感異同
美感知能
  • 繪圖的技巧、顏色選擇
  • 從平面轉化為立體形狀的質感轉變

課程概述

1. 讓學生的先備知識再次喚醒,從線條練習之繪畫開始,讓學生完成一幅繪畫,因為需要結合校本課程「海洋議題」讓學生畫一隻創意魚。
2. 接著從平面再延伸至立體、或半立體。
3. 創作較快的同學,再進行設計以布疋縫製,完成更立體的概念,還兼具實用性質。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明白平面時繪畫之簡單與困難,簡單部分是只要在紙張上繪畫,困難是要如何繪出自己腦海裡的想像。
接著,進行立體結構的課程後,學生在操作時出現難以創造的困難點,但是在經過老師指導及給予多方作品參考之建議下,學生能開始完成自己的想法。

教師課後省思

國中的視覺藝術課程,每周只有一節,老師在上一堂課程所講述的內容,學生常常遺忘,往往每堂課的開始都需要再次複習,連結上一次的經驗,才能慢慢理解。繪畫也是一樣,但是不變的是手繪的技能,學生會因為多加練習,手繪技巧也能成熟,因此繪畫總不是最困難,反而是當主題說明後,也參考一些過去作品的影像,當學生看影像還是平面樣態,還是無法能完全參透主題之表現內容,唯有透過實作、研究、探索才能達到學習目標。
國中學生課業壓力不小,一旦上這類美感設計之課程,學生幾乎是放鬆狀態,一旦放鬆下來許多的課程,像探究或實作,學生總不愛思考,但是當繪畫有了責任、或獎勵後,有些學生的戰鬥力直線上升。
魚的繪畫到製作,學生學到以不同的技法、不同材料來完成同一個主題的活動。

課程規劃
  • 01
    質~要你發現 認識材質

    透過教具觸摸、感覺與描述多種材料質感的發現,嘗試發表,並記錄在學習單中。
    體驗各類材質的差異—學習單

  • 02
    紙~讓你有感認識色彩的寒暖色系

    利用材質透過視覺與觸覺認識質地的光滑、粗糙、溫度、紋理等,並描述所發現不同的質感、嘗試製作成另一平面或立面成品
    利用拼貼方式呈現質地不同關係練習—操作課程

  • 03
    紙與質的美好相遇 & 色彩結合色彩與質感

    藉由生活環境中對質感的知識經驗,以不同紙、水彩繪畫等多種的技法搭配,進行質感創作的初次體驗。
    色彩、線條、各式紙材質之組合—操作課程

  • 04
    交換美的想法探討複合媒材之運用

    全體學生選出認為較好的質感作品,由創作學生發表,說明創作歷程、創作想法,並進行學生提問,思考是否有更另類的質感創作方式。
    紙張、布、塑膠、玻璃的與色彩之呈現—學習單

  • 05
    紙質、媒材與質的完美結合

    藉由討論彼此質感搭配,激勵同學對於質感搭配的美感的創作提升,再思考進行封質感作品裝飾等多種發想的深入體驗。
    視覺衝擊—變色的質感—學習單

  • 06
    呈現美的質感

    作品進行分享,教師進行總結,舉行小型成果發表會,讓全校師生欣賞非紙類質感的質感創作物品的鑑賞。
    依環境某個校園建物作質感成果發表—操作課程—平面繪製或實作體驗

方惠權
屏東縣立鶴聲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鶴聲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