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老街新色計

核心概念
  • 養成色彩構面的美感,具備合宜的用色與配色能力。
美感知能
  • 色彩規劃應考量調整明度與彩度,以融入環境為主,使整體色彩和諧。

課程概說

旗山老街林立各式各樣的特色建築,然而這些特色建築的美卻無法彰顯,淹沒在各種色彩過度飽和的商店招牌中。老街上充斥過量的色彩資訊,此番光景已長達數年之久,卻不見任何人質疑環境色彩問題或提出整頓街道色彩規劃的想法。顯然大多數的居民對於環境配色問題無感,已習以為常。
本課程希望透過實地走訪旗山老街,以色票實際比對建築、招牌、雨遮和布條等色彩,促使學生覺察環境色彩問題並了解色彩規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配色實驗,並嘗試提出街道色彩改善策略,進而成就自信心,提升對環境色彩的敏感度 並樂於實踐美感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在體驗有系統的色彩規劃後,能明白環境整體色彩和諧的重要性,並在往後遇到環境中充斥過量色彩資訊的狀況時,能主動觀察與思考改善的可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三堂課的「老街訪查趣」單元因行車時間的因素必須將課程調動為連兩堂課的方式來進行。受限於調課因素,因此無法安排所有訪談店家都開店的時段。由於本課程設計的初衷是希望學生能在改善配色的過程中欣賞古蹟建築的色彩之美並進而培養維護古蹟的思維,因此,即便碰上訪談店家歇業,我仍安排學生針對其所屬的古蹟建築與招牌進行色彩調查,並另外安排其他非古蹟建築的店家讓學生訪談。至於未訪談到的店家,則由我另擇時間自行前往訪談,並將訪談結果於課堂中轉告給學生。
部分學生肯定店家訪談活動,表示能夠深度了解店家營業歷史感到相當開心。但也有部分學生因為遇到態度不太和善的店員而對訪談活動心生不滿。我認為除了行前對學生做應對方法的提醒之外,訪談後更需留意學生的情緒並視情況給予安撫及引導人際溝通的反思。強調「互動與共好」是美感素養之一,也是人生中必定要學習的課題。
關於旗山老街店面配色圖版製作的部分,受限於我操作軟體技術的程度而必須將店面造型做適當的簡化處理。此外,受限於向量軟體本身的功能,也無法完全還原店面建築色彩的原貌。因此讓學生隨時對照老街店面的照片,以減低色彩失真所造成的影響。以我的觀察,即使用的是與真實店面有些差距的配色圖板,在透過不斷的討論、嘗試、回饋與修正的歷程,學生每一次改善配色的操作確實都有比之前更加進步。

課程規劃
  • 01
    老街比一比

    引導學生觀察台灣各地老街街景的異同,並進一步課程內容 : 探討規劃合宜的街道景觀與規劃合宜的招牌配色的重要性。

  • 02
    成立設計公司

    協助學生分組成立設計公司,並分配旗山老街訪談課程內容 : 活動的任務並做預先練習。

  • 03
    老街訪查趣

    實地走訪旗山老街,分組進行店家訪談與街道色彩系統調查。(以兩節課的時間進行)

  • 04
    配色方案(一) 、新色計(一)

    此為兩堂課程授課。彙整上一堂課訪談調查記錄並針對訪問的店家招牌課程內容 : 嘗試提出配色改善計畫。 各組依據上一堂課提出之配色改善計畫在店面模型進行上色。

  • 05
    配色方案(二)

    小組發表配色歷程與成果,記錄反饋意見並檢討之。

  • 06
    新色計(二)

    各組依據上一堂課提出之配色改善計畫在店面模型進行修正上色並作發表與檢討。

曾宜婷
高雄市立圓富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圓富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