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圖解與面相

核心概念
  • 平面構成的主從關係
  • 歸納課堂觀察,以均衡、秩序,使主題明確,完成版面構成
  • 能理解畫面的均衡性
美感知能
  • 透過版面設計,理解構成的意義,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
  • 認識色彩的調和劑量,紙材反映的特性
  • 材質特性、秩序與構成的關係

課程概說

一、 課程活動簡介:
開學伊始,帶領學生認識校園環境,採拾飄落葉面,記錄這一季節的校園色彩。前導練習過程,課室內提供五色彩色料及色票本,在明度及彩度色階變化的觀察中,讓學生分析、調和、比對色彩,找到自己心有所屬的色系。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手機自拍,攝影過程著重光影及個性角度的掌握,使用智慧型手機為輔助,APP照片編輯軟體操作,紀錄「自己」的樣相,將照片黑白轉換,並以光線轉折進行人像線條切割,在紙上構思,線條截彎取直,靜觀自我的臉部變化。結合明度、彩度的色階變化,學生完成自畫像描繪(繪圖切剖角面構成)。
使用美感教育構成構面 k i t 作為課程,練習構成實驗;自畫像作為版面構成設計的思考練習,進行排列,使之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期待為美感體驗,紀錄創作與嘗試,連結生活彼此間的關係,在創作中練習表達、尋找自我角色。

美感預期成果

1. 環境色的觀察,色彩三要素的再練習。
2. 構成的形式:漸層、對比、平衡、對稱、反覆、韻律。
3. 學生聚焦思考,擺放後仔細觀察主從關係,透過討論,提出觀察到的構成畫面,進而修正預設立場,達成美的共識。
4. 將觀察及排版構成,依秩序及留白的關鍵思考,掌握主、從、次等編排圖像的合宜關係。
5. 學生思考探索的歷程,透過分享、觀摩討論,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意識。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程從色彩導入,期待新生入學之始能從校園拾色中複習國中所學,提出色彩差異,觀察植物色彩的變化中,感受美所傳遞的各種可能性。所拾葉面色彩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學生的觀察更貼近生活,提醒學生注意自然環境色彩的變化;進入認識自己的單元,將先備的調色改念,加入明度、彩度色階變化,提醒臉部辨識的立體效果,光源影響色彩等。源於內心觀察的創作,使學生均能靜心完成,體驗藝術創作帶來的祥和撫慰。
2. 循序漸進的進入從排版中發現美,請學生準備鉛筆盒中的20件文具,文具可拆解,進行開箱文的發散式與聚斂式構成。從中觀察與發現美的秩序。白、灰、黑卡的運用,更進一步將元素純粹化,學生在觀察美的原理時,感受清晰而深刻。

課程規劃
  • 01
    校園拾色相,發現季節色彩之美

    漫步校園中,欣賞並持相機拍攝與手繪紀錄,紀錄入學秋季的校園色彩,採集落地的葉片(三種不同色調),擦淨並帶入課室內

  • 02
    認識和運用色彩明度與彩度

    黏貼葉面在講義上,回顧色彩要素及明暗變化,提醒調色及工具使用原則。學生調色輔以色票本,比對色票中的明度及彩度,找到自己喜愛的色彩。

  • 03
    自畫像明暗線條切割_黑白色彩的生理反應

    使用手機進行自拍,轉換黑白照片的過程中,需注意微弱的明度轉折變化,切勿使用美肌app。根據明度轉折,進行角塊線條切割。使臉部呈現立體感

  • 04
    賦予自畫像色調_色彩的象徵

    從色彩體驗過程,確認心有所屬色彩,利用明度彩度之變化,逐格完成自畫像上色

  • 05
    了解構成的基本概念,探索美與構成形式

    使用美感構成kit白灰黑色卡,體驗聚斂式與發散式構成,練習提出美感準則。

  • 06
    應用美感能力,排版構成,表達自畫像主題。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