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這樣擺好好看

核心概念
  • 理解構成的原則
  • 構成原則的應用
美感知能
  • 畫面的構成安排
  • 剪刀使用與黏貼技術
  • 構成形成的視覺感受

課程概說

美感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或者是技術上的學習,更多是從生活中體驗與探索,以及累積之經驗,學生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多一些的觀察與關心,而進一步發現生活周遭與美感有關的人事物,美感教育培養學生願意自發去嘗試和運用,著重在探究的歷程。
從生活中常見的構成著手,複習上學期美的形式原理,讓學生與其產生連結性,從整理書桌開始切入,如何用分類與收納盒的使用,能夠有效地讓書桌整理合宜。接下來使用美感工具構成kit了解均衡與主從關係,最後將此經驗帶到點心盒的隔板規劃,思考構成的單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所形成的主從關係以及均衡美感原理,進而理解不同的構成方式會傳達出不同的視覺感受。最後,透過點心盒的隔板規劃來運用構成構面,不僅有趣更貼近學生生活,並能體現於生活中,但因疫情緣故考慮裸裝的食物有衛生疑慮,故將點心替換成馬賽克磁磚。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或者是技術上的學習,更多是從生活中體驗與探索,以及累積之經驗,學生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多一些的觀察與關心,而進一步發現生活周遭與美感有關的人事物,美感教育培養學生願意自發去嘗試和運用,著重在探究的歷程。
從生活中常見的構成著手,複習上學期美的形式原理,讓學生與其產生連結性,從整理書桌開始切入,如何用分類與收納盒的使用,能夠有效地讓書桌整理合宜。接下來使用美感工具構成kit了解均衡與主從關係,最後將此經驗帶到點心盒的隔板規劃,思考構成的單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所形成的主從關係以及均衡美感原理,進而理解不同的構成方式會傳達出不同的視覺感受。最後,透過點心盒的隔板規劃來運用構成構面,不僅有趣更貼近學生生活,並能體現於生活中,但因疫情緣故考慮裸裝的食物有衛生疑慮,故將點心替換成馬賽克磁磚。

教師課後省思

原先預計想透過觀察收納盒的共通性時,讓學生自行發現收納盒有「模矩」可以幫助收納節省空間,但學生大部分都是寫說可以收納盒可以相疊,但並未仔細思考為什麼收納盒能夠相疊?而是透過示範假設才理解大小不一的收納盒之間的比例關係。
在進行kit活動時,發現學生雖已經透過投影片進行課程引導,但實際操作上有些困難,需要實際示範或者是拿同學已完成的作品當作範例給他們看,所以在第一個班執行活動後根據學生表現,在第二班開始上課前先設想好學生可能面臨的狀況,在說明時更能讓學生明確的理解,滾動式修改執行步驟。在進行第二個kit活動時發現學生較能夠舉一反三,因為有先前收納盒的經驗連結,能清楚理解「模矩」對於構成的影響性。

課程規劃
  • 01
    神奇的書桌收納術I

    教師事前先準備雜亂的書桌物品以及收納盒,請學生先將物品先分類陳設,再以不使用收納盒與使用收納盒的方式整理書桌,分組並動手擺放調整,呈現秩序美感,兼具使用上方便具實用性的書桌。

  • 02
    神奇的書桌收納術II

    教師將上週的使用的收納盒組發下,向學生提問為什麼整理盒會幫助我們收納呢?觀察整理盒的共通性,發現「模矩」、「格線」在構成中的關鍵性,呈現出整理合宜與秩序的美感。

  • 03
    構成kit練習

    練習美感工具kit自由佈局與幾何限制。 1.挑戰一:發下色紙,請學生任意切割四個單位形狀,讓學生自由佈局擺放,重新組合成新的造型。 2.挑戰二:發下另一張色紙,請學生切割成四單位形狀,重新組成較小的矩形。 3.請學生思考問題:是如何利用四個單位形來呈現主題?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整體的畫面是否均衡呢?

  • 04
    點心盒構成規劃I

    從生活中常見的便當帶入討論構成原理,發現美味的便當都用隔線分割大小,兼具美觀又方便夾取食材,發下與紙盒大小1:1的格線紙,進行紙盒內的格線分割,規定學生只能3-5條的格線,並要呈現主、從及附加關係,排列時要能呈現出均衡感與整齊感。

  • 05
    點心盒構成規劃II

    依據上週紙上構成設計圖,進行點心紙盒隔板實體製作。

  • 06
    分享與總結

    請學生擺放馬賽克磁磚於點心盒中,規劃桌面陳設,分享作品,老師做此課程總結。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