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對一個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新竹這個城市,應該仍有許多未知。「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無所不包的地圖,而是一張結合自然與文化觀察的地圖,能夠回應他們對於生活中的空間議題的探索。甚而,透過繪製地圖去發現更多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課程中安排六節課關於色彩與構成的應用練習,透過合宜的資訊分類歸納,並進行視覺化的版面構成,並配合色彩美感能力,整合運用到地圖的創作上,設計出屬於竹中人認知與關注的空間地圖。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本主題課程的跨領域整合,學習將課程中的各類議題,透過資訊視覺化的方式展現。學生能體驗到將文字論述或踏查資料轉由圖像表達的過程,可能帶來更多的思考,亦可能帶來資訊的混淆或流失。因此,學習以更具美感的設計解決問題,體會美好合宜的視覺傳達影響力。

期許透過這樣的學習,得知生活中的各類資訊,都能運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對於表現更多元與複雜議題,好的視覺設計能引發更完整而清晰的思考,因而更重視生活中各類資訊表單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敘事」主題地圖的單元在竹中我已經執行過,今年依舊選擇此一單元,乃是發現這個單元可以算是一個真正跨領域,讓學生體會美感運用在現實生活與其他學科領域的高度相關課程。

這次課程有幾個優缺點是值得自己再思考與檢討的:

優點:

  1. 學生對於地圖主題的選擇十分用心:不是只是google map的簡化版,而能藉由地圖討論新竹市交通運輸的改善可能、討論通學人行道的分布狀況,還有學生很關心的課後自習空間議題等等。
  2. 前導作業針對竹中校內的資訊地圖,可以看到蠻多新穎的資訊視覺圖表繪製手法,雖然作品只是兩節課就完成,多半也不完美但很有新意。
  3. 由於每一個主題作業都有兩組(兩張)作品,很能夠相比對彼此設計上的優劣。

缺點:

  1. 花在前置作業時間較長,影響最後視覺設計部分的操作時間。
  2. 在使用著色媒材及色彩的運用上,沒有嚴格的規範,比如限制三種顏色或是都使用相同媒材去繪製,因此畫面呈現樣貌多元,反而比較難凸顯色彩構面上的美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