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本課程中,活動設計先以引導學生運用單純的色彩構面為開場,進行色彩面積重量的感覺。在逐步引導至學生較易於了解穿著色系搭配之議題。其後以色彩切割之方式探討同色系或互補色,其配色的面積與色相本身的輕重關係,並透過改造班旗及班服的設計,讓學生觀察如何將更多色彩美感的可能性運用於生活的練習。
美感預期成果
- 能瞭解什麼是色彩輕重感。
- 能分析不等比例的色塊切割,所呈現色彩輕重感的差異。
- 能應用比例關係,產生視覺混色(並置混合)的作品。
- 探討同色系或互補色在不同色彩切割方式下,配色的面積與色相本身的輕重關係。
- 透過色彩構面課程的進行,逐步開展具有色彩協調美感的養成因子。
教師課後省思
反思1:
最後第五節與第六節的色塊指令不明確,導致進行班旗及班服色彩運用時,這部分需思考同色系或互補色的配色的過程中,需搭配裁剪色紙色條,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無疑也浪費了幾節課再做剪紙加工,導致學生會改採用著色的方式直接作呈現。
反思2:
由於剪裁容易變成勞作,所以學生會忘了美感這件事,。
反思3:
需提醒學生在觀察色彩、辨識色彩的過程中,需多思考色彩對生活、對環境的應用連結。
- 01引導-不同色彩面積輕重的感覺為何?
於單純的色彩構面中(先用簡單的黑白兩色),進行色彩面積輕重的感覺,並以此為主軸,談起不同色彩所具的輕重感。
- 02討論-衣著的色彩的比例關係搭配討論。
(1)引導至學生較易於了解穿著色系搭配之議題,例如: 配色的面積與色相本身的輕重關係,或是同色系之色彩是否會產生輕重感呢? (2)利用剪紙小人偶讓學生進行應用色彩的比例關係搭配,學習應用色彩的比例關係於 畫面中產生協調,並於課堂中進行開放討論。
- 03實作-進行色彩比例切割配置。
進行色彩切割(不限定使用色彩),讓學生嘗試以色彩切割之方式探討同色系或互補色,其配色的面積與色相本身的輕重關係,形狀以圓形為例,由學生做出不等比例的色塊切割,並使用旋轉器加速旋轉,透過觀察靜態的旋轉盤,與轉動中的旋轉盤,兩者色彩輕重的差異。
- 04分析-旋轉器上靜態與動態的旋轉盤,兩者色彩輕重的差異。
(1)讓學生從中體驗不同色彩間的比例切割方式,是否會影響到畫面的輕重關係。 (2)能應用比例關係,產生視覺混色(並置混合)的作品。
- 05實作-小組工作分配(進行班旗及班服尺寸模擬與顏色規畫)
(1)透過改造班旗及班服(兩者須同時進行色彩規劃),以該班級所屬班號為數字樣板(例如:一年二班102),各組進行討論並訂出適合比例及適當的尺寸,於8k西卡紙上進行尺寸模擬與顏色規畫。(2)各組領取一包色紙(49色),依比例裁剪色紙色條,並於數字樣板上進行色條貼色
- 06討論-班旗及班服色彩運用(各組成品分享)
依教師所設定條件完成可改造班旗及班服的設計挑戰。 (1)可嘗試用同色系或互補色。 (2)底色可各組自行決定。 (3)整體色彩比重需考量協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