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繪畫的聲音 | 美感教育

聽!繪畫的聲音

課程資訊
  • 學校:臺東縣立新生國民中學
  • 教師:傅嘉琳
  • 課堂:視覺 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次教學發想是依據安妮新聞第17期《聆聽特刊》的內容所產生,可以經由文章的篩選、分析、組織…等自編方式,獨自進行跨領域的教學素材(音樂+視覺藝術),相當具吸引力。藝術聯覺(又稱為共感覺)可以發生在感受體驗的瞬間,課程設計從大範圍生活中的聲音經驗、聲音設計、聲音藝術,慢慢縮小到較為規則、主題化的音樂形式,最後談音樂和繪畫的關係。音樂是時間藝術和聽覺藝術。以聲音、節奏堆砌,以運動的形式表現藝術家的感受,把意境填充於時間、音響,通過時間讓人聽到故事、情節和主題,來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感受;繪畫是空間藝術和視覺藝術,以顏料,色彩、形狀塗抹,把形象展開在空間與視覺上,透過空間和視覺來展開一個故事、情節和主題。二者的一致性在於:都是表現藝術家微妙複雜的情緒變化和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此單元不但能讓學生理解各種藝術表現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彼此甚至互通,也希望能夠開啟學生更細膩地使用感覺器官去感受、欣賞藝術的美好。

課程目標

1. 能經由科技媒體網路尋找、聆聽台灣各地區的環境聲音,辨識環境存在各種樣貌的聲音(或噪音),能感受到聲音的無所不在。音 3-Ⅳ-2

2. 能透過安妮報閱讀獲得以下的知識:5-IV-2 5-IV-5 A-Ⅳ-2  視 2-Ⅳ-3

    2-1 關於聽覺的議題,重新思考聲音的重要性;懂聽,就會越來越常使用耳朵去感受世界。

    2-2 瞭解Max Richter的八小時舒眠曲計畫如何作用於大腦產生睡意。

    2-3 理解生態音樂家吳金黛的工作性質與捕捉萬物俱存所代表的意義。 

    2-4 了解影片或影像為何需要聲音設計以及其重要性。

3. 能吸收消化文章主旨概念並主動寫出自己閱讀後的自我觀點。Ad-IV-1

4. 能透過電影聲音設計分析影片知道其運作原理和製作邏輯、方式。音 P-Ⅳ-1

5. 能經由觀賞影片感知Meta人工智慧如何進行文字生成的音樂模型,擴大理解音樂創作的方式。音 3-Ⅳ-2 視 2-Ⅳ-3

6. 能知道日本藝術家如何利用聲音讓沙子產生美妙圖案的原理。視 2-Ⅳ-1 視 A-Ⅳ-2

7. 能從作品欣賞中感受音樂與繪畫所產生的共感覺以及相互呼應的元素。音 P- Ⅳ-1 視 2-Ⅳ-1

8. 能從抽象繪畫欣賞中,經由教師以分析、感知方式理解存在於繪畫中的音樂元素。視 2-Ⅳ-2

9. 能綜合前面所學知識與理解,運用視覺元素(色彩/造形/節奏/美的原理/符號),依據所聆聽音樂的聲音、樂器、氛圍去創作一幅畫面(繪畫) 。視 1-Ⅳ-1 視 E-Ⅳ-1 視 E-Ⅳ-2

10. 能根據創作出來的繪畫內容,發揮想像力為它重新命名主題產生新的故事。6-IV-5

11. 能和同儕樂於分享說出自己的創作意念,並產生對話溝通。視 A-Ⅳ-1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尋找各地的聲音活動中,共有21個地方的QR Code要掃描,需要較長時間,但學習單是設計個人的,如果想節省時間,可讓同桌同學一起平分,然後相互分享答案。
  2. 不是每個人都能帶耳機來學校,進行上述活動時同學之間的平板聲音會互相干擾,僅能告訴學生盡量讓耳朵貼近平板聽並降低音量。
  3. 學生對於AI生成的音樂感到驚奇—原來即便是素人也能作音樂夢。
  4. 即便已經舉例、解釋抽象案例,多數學生呈現的視覺畫面仍以具象圖像居多;教師似乎要舉更多的繪畫案例分析對應提供創作靈感的樂曲,才有機會讓學生更易了解如何進行抽象表現的視覺創作。
  5. 對無法把握視覺表現方式或無法對音樂產生情緒感覺的學生來說,音感作畫也許只是一種隨便或無意義的塗鴉,學生可能不容易解釋他(她)為何這樣畫。
  6. 教學的重點是聆聽聲音聲音設計還是藝術共感覺?在教學時間的規劃上可能要再多留意;進行中有兩個班因授課時間不足,只有進行二、三階段。
  7. 若要再更精簡課程,p.08-p.12的內容僅挑選探索台灣聲音活動聲音設計即可(p.8-9、p.12)。
  8. 音樂的專業性畢竟無法取代,如果能與音樂老師合作進行,教學效果應會更佳。
  9. 音感作畫比原先預期進行更久,壓縮到期末時間,以至於最後無法全班圍繞起來一起欣賞班上每位同學的作品,只能在下學期期初上課進行。
傅嘉琳
臺東縣立新生國民中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