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一、教師四種材質不同的燈飾材料。(軟質、硬質、可塑性強、可塑性弱,透光性強、透光性弱的材料。)
二、學生練習將老師提供的材料製作成立體的三角椎體。並且和學生討論「材料的質感屬性(可塑性)」。
三、學生練習將製作成立體的三角椎體用燈光投射後,紀錄「材料的質感屬性(透光性)」。
四、讓學生選擇兩種材料,運用摺疊、縫製、鑲嵌等方式任意組成立體空間,注意空間要能放入燈泡。
五、立體空間製作完成後打燈,觀察材料在製作成燈飾後的「光」和「影」關係。
六、思考材料的透光性和製作過程中材料被重疊後的透光效果對於燈飾來說是加分還是扣分效果。
七、思考材料和光源的距離對於燈飾的光影效果影響,並運用效果佳的部分於燈飾設計上。
八、教師帶出「韻律」的美的原理。
九、觀察燈飾在不開燈時的外觀質感以及開燈後的透光質感,學生將自己的燈飾作品視覺上質感的效果與原先預期的質感效果做比較,然後再寫出心得分享。
十、經過「質感」課程後,同學討論自己製作的燈飾適合放置於什麼樣的環境,選擇的過程.考慮了什麼因素?並和同學分享原因。
十一、學生將自製的燈飾布置好後拍照與同學分享。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在材料質感視覺、觸覺,材料透光性部分的預期效果佳,但學生在產生新質感這一部分體會比較少。教學期待學生能運用美感教育六大指標自製美觀燈飾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因應材料屬性,搭配打燈後,產生的光影效果,廣泛引起學生的興趣。搭配成果發表及展覽使學生在學習上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