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啊!好燙!」理化老師不小心燙到手,急忙把手中拎著的燒杯放下。這燒杯是某次指導科學社同學做龜山地區茶葉發酵實驗專題時,拿來泡開茶葉用的,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理化老師的專用茶杯了。杯子裡剛泡好的茶湯還徐徐冒著輕煙,理化老師心想:「也許可以幫燒杯做個手拿隔熱層,就能在剛泡好茶的時候拿到教室裡,一邊講課,一邊等待溫度降低。等到口渴時,茶湯就會降到剛好潤喉的溫度,如果能這樣就太棒了。」
生科教室裡還剩下一些方木條和木工膠可以使用,基於不浪費的原則,要如何使用限制內的材料完成理化老師的小心願呢?
1. 材料使用:300ml無柄燒杯,5mm方木條/90cm*2。
2. 學習目標:在每人5mm方木條/90cm/2條(或類似尺寸)的條件之下,以「十字搭接榫」的方式製作燒杯的隔熱層,要方便拿取燒杯,並具備均衡美、對稱美的形式原則。
美感預期成果
- 評量規準:
A:1. 目測十字搭接榫製作精巧公差小,光滑無毛邊。
2. 結構扎實穩固,有握持點且握持順暢直覺。
3 造形符合均衡、對稱美的形式原則。
B:1. 目測十字搭接榫有些許公差,摸起來有些刺手。
2. 結構部分有搖晃感,握持點不好掌握。
3 造形略具均衡、對稱美的形式原則。
C:1. 目測十字搭接榫公差大,摸起刺手不適。
2. 結構易搖晃不穩固,握持點無法掌握。
3 約略感受到造形有均衡、對稱美的形式原則。
D:1. 無使用十字搭接榫技法,摸起刺手不適。
2. 結構無法支撐燒杯,無握持點。
3 無法辨識均衡、對稱造形美感。
E:未達D級
評量規準說明:七年級可用燒杯上緣為支撐點,八九年級限制以燒杯底部為支撐點。
- 理解基本的結構原理,能應用結構荷載及選擇合適的結構材料。
- 增加空間感知的能力,有物體型態和結構空間的概念。
- 增強設計原理與掌握製作技巧。
- 藉著有限的材料運用,能持續關注環境友善等相關議題。
教師課後省思
- 材料運用:
(1)黏著劑的使用:和白膠、木工膠相比,瞬間膠能快速黏著,縮短組合架構時間,增加學生的完成度。
(2)5mm以上的木條不宜用美工刀切割,需要用手鋸。5mm以下切斷木條時可以使用彎剪,快速又安全。
- 榫接的調整與結構之學習遷移:
榫接構造除了以切削方式製造,也可以用「堆疊」的方式製作,增加安全性。此為生活科技的學習內容之延伸,同學可以運用已習得之知識內容,遷移至此堂課程,也可將此堂課程學習應用到其他領域。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