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臺灣之美 | 美感教育

感受臺灣之美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大安區金華國民小學
  • 教師:陳雯娜
  • 課堂:社會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搭配社會四上第六單元「家鄉故事導覽員」,並結合安妮新聞「聆聽」特刊中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在學生已經上完一學期臺灣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相關知識後,藉由專業攝影師和錄音師所製作的素材,以「縮時」和「聆聽」的方式,重新認識臺灣的人文地景和聲音地圖,最後回到個人的生活,以周遭環境為出發點,聆聽生活中的聲音,並找到自己家鄉的特有聲音。

課程規畫為三個活動,每個活動各說明如下,其中活動二便是使用安妮新聞「聆聽」特刊中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作為素材:

活動一「縮時臺灣」(1節):取材馬來西亞攝影師馮業輝的縮時攝影作品,搭配臺灣地圖,認識許多要透過時間才能觀察到的臺灣特色景點,並與行政區域作連結。

活動二「聆聽臺灣聲音地圖」(2節):取材吳燦政老師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請小組合作聆聽臺灣聲音地圖,藉由地圖的提示,用聲音來連結不同區域與地點,加深對地點所屬的區域印象,以及該地點的特色。

活動三「生活中的聲音」(1節):個人從生活中出發,留意周遭環境的哪些聲音,會帶給自己特別的感受,像是刺耳的噪音,或是悅耳的音樂,也可以是下課時的遊戲聲⋯⋯等。這種種聲音當中,哪些聲音是自己身處的家鄉獨有的特色,用這特有的聲音,來介紹自己的家鄉吧。

課程目標

  1. 藉由聲音地圖的聆聽,認識臺灣不同的區域各自有其獨特的聲音。
  2. 連結不同的聲音與地點,練習用耳朵傾聽各地點的聲音特色。
  3. 區辨各個地點的聲音特色,感受不同於臺北市的聆聽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1. 由於在規畫課程時,將此一活動搭配社會最後一個單元,施行期間是期末最後一週,適逢班內家長有拍攝公益影片需求,於是挪出時間來協助,反而使得本活動時間不夠完整的做完,是最可惜的一點。日後在規畫時,可以考慮提前實施。
  2. 由於聲音檔多達21個,事前考慮了很久,與其漫無目的的讓學生聽,不如依鄰近的行政區分組,這樣小組合作的結果,每組只要搭配地理位置,找到對應的3個聲音,相較之下降低難度,學生也比較能夠專注於聆聽負責的區域聲音。
  3. 聲音檔以QRCode方式在報紙上呈現是很不錯的,但方塊碼有點小,有些區域鄰近又有兩、三個,學生使用平板掃碼時,不時會掃到鄰近的碼,若能夠距離再分隔開一點會比較好掃。
  4. 掃碼聆聽聲音檔時,還可以選擇衛星影像或是一般地圖,學生發現只要點選地圖,就可以找到對應的地點,這個設計很棒,讓學生可以有所參照;但也有部分學生學會偷懶,不聽聲音就直接按地圖找答案,建議在教學實施時,把重點強調在「聆聽」的經驗,或者設計學習單時,請學生描述聽到了什麼,以避免只看不聽的狀況。

安妮報紙是一份很優質的刊物,非常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試閱,並運用於教學。只是現今學校必須進行的課程繁多,教學時間也被切割得零碎不堪,誠心希望這樣一個具有美感且優質的刊物,能夠更普遍且方便的為教師們所運用。

陳雯娜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