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聆聽到看見 | 美感教育

從聆聽到看見

課程資訊
  • 學校: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民小學
  • 教師:楊文琦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這堂課將帶領國小高年級的學生透過安妮新聞聆聽特刊這扇窗,走進台灣各地的奇妙聲音世界,同時於視覺藝術課介紹康丁斯基之抽象作品,試圖將聲音與影像連結共感,讓國小學生也能體會並欣賞抽象藝術的情緒與聲音。

首先引導學生關注所處空間的聲音,閉眼聽聽身邊的聲音,讓學生以簡單的線條、形狀、符號及色彩記錄下,以自己為中心聽到的聲音。接著我們將從聆聽漁市場熱鬧的叫賣聲、海浪拍打的聲音等,讓學生透過耳朵感受台灣聲音計畫的多樣風情。回應到報紙地圖與圖像,進行推論與連結,討論聲音背後的故事。在聲音視覺化的紀錄經驗足夠後,老師請學生試著畫出上課或下課的鐘聲,並且進行找同伴的任務遊戲。孩子圖像共感幾乎是百分百成功,大家共同討論分析圖像與聲音之間的連結,課堂接著引進康丁斯基的作品介紹,並增加平板操作Chrome Music Lab的遊戲經驗,抽象畫突然變得有跡可循,孩子都非常驚艷於這次的學習。預計進階課程:以繪畫的方式創作表達對聲音的體驗與想像。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期望學生不僅能夠增強對聲音的敏感度,更能夠啟發他們的創意表達能力,並進一步認識和瞭解台灣多元的文化與風貌。

課程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台灣各地的獨特聲音。
  2. 培養學生對聲音的敏感度和觀察力。
  3. 以聲音連結視覺作品,提升學生的創意表達與共感之能力。
  4. 促進學生之間相互理解與傾聽的團隊精神。

教師課後省思

部分學生因相關生活經驗不足,難以進行聲音來源的推測,若能提供更多具體的故事背景資料,例如介紹相關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等,一些台灣獨特的聲音,定能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聲音的來源和意義。

在播放聲音時,因教室音場過於寬闊、聲音發散,導致學生僅能聽出水聲,但無法敏銳分辨海浪抑或是河流水流動之聲音差異,倘若愈進行較細緻的分辨,建議讓學生以耳機聆聽,將更能深刻享受聲音的獨特性。

若時間及經費許可,未來可考慮安排專業藝術家或工作者到校進行工作坊,或真人圖書館之訪談,甚至帶領學生進行校內外聲音錄製搜集,指導學生進一步提升創作能力。想必更能形塑在地化之教學成效,進一步活化學校與社區之關係。

楊文琦
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小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