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神獸 | 美感教育

我的神獸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松山區民族國小
  • 教師:蘇兆翎
  • 課堂: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課程一開始引起動機,運用安妮新聞夏日特刊中的「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篇章,讓孩子認識台灣妖怪及神獸的起源,接著跨領域結合三下時自然的「動物」單元當中認識的許多動物特徵,引導學生發現各種神獸具有哪些動物的特徵,最後自我探索,思考若能夠創造一隻神獸,會希望他能有什麼特徵及能力?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學生繪製出設計圖及故事後,再指導其以紙黏土基本技法,完成心中所想的立體神獸,並指導其以壓克力顏料上色。

學生完成作品後,欣賞同學作品,並書寫自己的作品說明及錄製講解影片,最後將在學校藝表會中展覽呈現。

課程目標

  1. 孩子能閱讀安妮新聞,並能表達對「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篇章當中作品及故事的興趣,發表自己的看法並接納他人的看法。
  2. 孩子能感受作品帶給自身的想法,並就作品的內容連結個人經驗創作。
  3. 能描述動物、神獸的特徵,從故事中理解神獸被創造出來的原因,並從自我探索中,想像出自己的神獸作品要傳達的主題及故事。
  4. 能在教師指導以及重複練習後,熟悉紙黏土基本技法,理解作品要站立的骨架安排,並將平面草稿轉化成立體形式,完成作品。
  5. 能運用壓克力顏料,調出自己所想要的顏色並細心的將作品上色完成。
  6. 能考慮到神獸作品本身及底座的組合,完整呈現神獸所棲息的環境。
  7. 能於創作後發表及書寫對於自己作品的說明。
  8. 能接納並欣賞他人作品。
  9. 能於課堂結束時負責任將材料及環境收拾整齊。

教師課後省思

  1. 透過本次單元,孩子透過閱讀安妮新聞了解台灣神獸的故事後,發現神獸的背後都有關於人的故事,並能以此認識台灣在地的文化與歷史故事,進而去思考關於自己的故事。
  2. 因為三下自然課時認識了動物特徵及棲地,所以孩子看到神獸時會去猜測他們的棲地以及結合了哪些動物的特徵,進階去猜測神獸的能力,以及為何人們會想像出這些神獸。
  3. 孩子繪製神獸時,教師引導他們去思考神獸要保護的是什麼?希望神獸擁有什麼能力?得到的回答都和孩子生活經驗有很大的相關,例如家裡有養貓咪傾向結合貓的特徵,並希望神獸能夠保護動物、自然,還有許多孩子結合翅膀,原因是希望神獸能帶著自己飛翔。
  4. 神獸主題是虛幻的生物,讓孩子解放於「像與不像」的問題之中,所以即使不相似於任何動物,處於黨群時期的孩子也不會因此失去對美術的信心與創作動力。
  5. 部分對平面繪畫並非那麼有成就感的孩子,在黏土單元產生很強烈的表現及豐富的創作能量,他們享受於把平常二次元喜歡的生物製作成3D的成就感,很盡力的完成作品。
  6. 紙黏土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孩子了解基本技法,例如紙黏土如何黏接?用什麼黏?如果想要支撐要怎麼辦?如何讓紙黏土塑造的外型滑順?等等,讓孩子熟悉基本技法,能免於孩子因不熟悉黏土特性而做不出腦海中的想像而失去信心。教師多協助於孩子結構上的建構,以及提供支撐上的指導,但對於神獸的外型、比例、色彩,則不多加干涉,讓孩子自由發揮屬於他們這個年齡的想像力,而大約90%的孩子都對自己要做的作品很有想法。
  7. 有幾位上課表現較為文靜的孩子,做出來的作品十分強烈、張狂、詭異,是窺見他們內心性格的一次有趣經驗。
  8. 孩子們著色時常使用小筆畫大面積,大筆畫小面積,或一筆打天下,老師可提供必要的提醒與指導讓孩子去練習對於不同想呈現的樣貌去變換畫筆表現。
  9. 壓克力顏料在孩子上色至第4節課後,有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於調色更為熟練也更大膽嘗試堆疊、漸層等方式去達到孩子們想要的畫面。
  10. 大約75%的孩子對自己的神獸作品感到很滿意及成就感。25%的孩子據觀察,有部分對自己想呈現的神獸沒有想法,另一部分則是他們的草稿對於他們現階段小肌肉的塑造能力來說太困難,以至於做出來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而較沒那麼滿意。75%滿意的孩子當中,有多位想呈現的更完整的孩子,主動提出希望在課餘時間也能夠來美術教室繼續投入製作,可發現他們對於作品的喜歡、堅持及豐沛的創作想法。
蘇兆翎
台北市民族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