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探索視覺與非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的色彩感知與感動。從視覺觀察學習如何「說」出色彩的面相-練習文字描述所見的顏色。體驗蒙眼看不到時,只憑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等感官將如何認識或表現色彩 可藉由觸覺感受色彩的乾溼濃淡。可運用嗅覺尋找生活經驗的氣味素材來表現色彩印象……蒙上眼睛在看不到的實作體驗過程中,才能啟動自己其他感官的色彩能力,才能感同視障者認識世界的方式與生活的不便。色彩教育的先行者約瑟夫.亞伯斯所言,單純依賴理論並不能培養對色彩的敏感度,而是要從操作、實驗、方法論中不斷累積經驗,才能真正「看見」。從視覺與非視 覺認識色彩、感受色彩、聯想色彩、探尋
在地文化色彩,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色彩美感的多樣性。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從生活中觀察自己或食物沒有完全相同的顏色,都是各自獨一無二的色票色號。
  2. 從其他動物了解不同的大腦對色彩的解讀都不同。
  3. 從非視覺中察覺、表現、認識色彩的方法。
  • 美感技術
  1. 能使用色彩語言溝通,更具體描述色彩名稱、濃淡深淺彩度明度的差異。
  2. 能運用觸覺、嗅覺、聽覺表現色彩。
  3. 能表現色彩的味道。
  • 美感概念
  1. 從視覺與非視覺體驗生活中色彩美感的多樣性。
  2. 培養色彩的敏感度需從實地操作體驗,才能真正「看見」與感受。
  3. 走入校園與社區探尋在地文化的色彩,運用自己的五感體會身邊的色彩文化。
  • 其他美感目標

結合藝起來學學 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畫文化色彩課程教案設計,希望藉由視覺
與非視覺的色彩探究方式,讓學生自己尋找發現屬於自己家鄉或學校內的色彩特色 印象。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需要開啟學生其他的色彩感知,給每位學生一個眼罩(尤其疫情期間以個人用品各自使用為宜),發下時有跟學生提醒每節課都需要眼罩,但每節幾乎都有未攜帶眼罩同學,只能請學生以預備口罩代替眼罩,但已視覺教室才發現沒帶只能只用公用眼罩(先進行消毒) 。
  2. 因為疫情期間都會有請假同學:昨天沒去學校 還沒拿! 沒有粉末(嗅覺色彩粉末)怎麼辦? 我什麼都沒有!沒白膠用什麼、老師我沒白膠.膠水。有些學生會主動在家找找看相似取代的素材。但有些學生正居隔中無法離開房間無法尋找素材。沒有素材者只能先聆聽課程書寫心得,等候回到學校或解隔後再補尚未完成作業。
  3. 我本來想找幾天去看看的 但我現在出不去。老師我網路很卡。我網路很當很難用。只能以影片取代實際體驗,明年後年以後都有機會看到新莊大拜拜。網路很當-只能相信學生應允晚些時間完成繳交。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可作為課程推廣之參考

  1. 此教案很適合七年級課程持續進行開啟學生五感色彩。
  2. 坊間跟《跟大師學色彩》與《色彩互動學》(請參閱參考書目)有許多認識色彩的實作,分享值得放入未來色彩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