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前一學年從平面出發,由直線膠帶區隔不同塊狀填滿相對應色彩,下學期以及立體方塊/磚塊推疊,嘗試不同牆的樣貌並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本學期繼續藉由不同單位型的組合樣貌,了解材質差異與功能的不同,引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圓形的觀察及不同想像.能理解點到平面造形的構成方式。
以圓的日常生活觀察,讓學生找尋家中、手邊,有什麼東西是圓形的(人孔蓋、杯子、燈泡、車輪等等)察生活中有那些是圓形組成並描繪下來,試著探究為何要使用圓形的方式而非別的形狀,以及圓形有哪些群聚關係的例子?例如水果堆製成金字塔型,從圓形的自身觀察到它們因形體特性而與外部產生的關係,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由不同的圓所組成。接者使用不同色系及大小的圓點貼,操控一個顏色的組合、兩個顏色的組合、三個顏色的組合到多個顏色的組合等,了解圓在平面空間的分布,可組成線性與面的樣貌,逐步帶領學生發現美感,進而以輕質土在立體空間如何組成美感的空間分布,期望學生能運用色彩美感概念於生活中,了解圓可以從點到面,再到立體的各種表達方式,對世界有不同的眼光及認識。

美感預期成果

  1. 在美感知能方面,學生能建立構成構面之美感能力,覺察色彩如何影響生活美感呈現。
  2. 在美感運用方面,學生能把構成之美感能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建立好的生活美感習慣。
  3. 在美感省思方面,學生能以有品味的眼光覺察生活環境的美醜,省思個人於環境的角色。

教師課後省思

原定最後兩節課讓學生實作使用輕黏土製作立體球體並於空間中排列,但學生從平面跳到立體構造還是有其難度,大小、造型、圓扁、色彩等步驟需拆解更細緻,才能讓學生較容易理解美感排列的比例,且球體放置一週時間需1~3公分左右較容易乾,超過尺寸的需要兩週時間,內部才能全乾較好穿線,因此製作球體至少需要3~4節課的時間,並且要控制各組顏色的組成及混合,這部分需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或是造型改成扁平圓,色彩限定製造方式,到排列串起來時較容易進行。
在讓學生進行圓的發想後,排列展示部分老師實際提供各組大小不同膠帶,以同一物件來相比較來排列,比學生自行想像繪製更容易發現不同的排列所產生的美感。這之中也有學生反映無法簡單繪製物品,僅能用文字表達要傳遞的東西,教師改用圓點貼及蓋印方式簡化繪製的難度,單一顏色到雙色的使用就有配色上的問題,教師預先限制各組圓點貼的顏色,並可提供假如完全不限制圓點貼色彩所產生的排列與限制後的差異,更能理解色彩控制之下所產生排列的美感為何。蓋印的部分延續學生所帶來的各式物件,發現生活中的小物也能製作排列成好看的畫面,惟學生人數多的話,面對較大的空白平面反而容易失控,也是值得思考的部分。先以小地方再逐漸往更大的物件進行較易掌控。另在簡報方面找尋高級料理的排列方式,或是昂貴三明治吸引人的擺放方式,呈現多花點心思排列就能提升生活中的美感,進而讓學生瞭解,平常日常生活物件,擺放整齊也是能呈現生活美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