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從「⾼中⽣在校⽇常」出發,檢視⽣活中的不便,解決在促狹的學習⽣活空間中,如何「從容」地「抽取衛⽣紙」,是這個課程的起始動機、進⼀步思考如何產⽣更「精巧⽽美好」的⾯紙盒容器設計,使⽤者能夠有更多愉悅的使⽤體驗。節錄結構構⾯中何欣怡老師的⼀句話:構造的⾓度,⽣活世界裡許多形形⾊⾊之物,可⽤「任務-部位-外觀與細節」來讓⼈認識。因此學習過程就從「觀察理解任務」>「構造部位思考」>「整體與零件的美感組合」等三個階段來循序推進。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觀察生活中的物件、大如摩托⾞或腳踏⾞的⾞體設計構造,每天要開開關關無數次的背包錢包、因疫情而大量使用之外帶餐飲的餐具等,可以發現同樣的功能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構造設計。
- 美感技術
- 運用切割尺與美工刀裁切折合厚達 0.1mm 的灰卡紙、保麗龍膠的接合技巧、立體紙盒的展開圖設計
- 美感概念
- Form follow function! 形隨機能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 教師給予適當的材料,並鼓勵學生從既有的材料選項中進行最大化設計,這樣的課程設計很有挑戰性。
- 給予的材料必須色彩簡約,強調由設計功能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造型或色彩來引人目光。
- 能夠在未經指導的情況下,就發想或推敲出⾦屬圈與橡皮筋或棉繩等材料的可能性的學生不多,未來可再以此三樣材料,設計構造kit課程,來誘發學生的探索創作力。
- 仍有不少學生對於製作器材如的使⽤與控制⼒偏弱,也許仍是教師需多費⼼講解的地方。
- 本次課程設計從紙盒結構出發,能進⽽往構造美感的目標前進,是自己這些年在美感課程設計的另⼀個⾥程碑,也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題目。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