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兩張紙與三顆蘋果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相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兩張紙與三顆蘋果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燭起結構
「燭起結構」以自然界與生活中具結構條件之例子初步認識結構,如蜘蛛絲、葉脈、樹枝、雨傘、椅子、建築等例子,讓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能抵抗地心引力與力量的結構,並以鐵線與吸管練習一個小的結構,熟悉材料後開始設計結構挑戰任務----燭臺設計,燭台必須耐重、抗震與兼具美感,作品須作例設定,讓結構中比例的趣味開始出現在各組作品。
力與美的窗花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利用窗花先讓學生透過解構圖案,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圖形,以及單純營造視覺美感效果的裝飾圖形,藉由教學活動實驗操作體驗結構支撐的力量,也帶領學生發現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
織織不倦
利用自然界中的結構帶入主題,觀察樹木、葉脈、蜂窩、鳥窩等結構,再切入蜘蛛網的結構,使學生了解網狀結構的特性。利用木框與麻繩,融合不同的線材,使之具有美感可以承裝物品。
夠力超能袋
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結構-盛裝柳丁的紙容器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當瓦楞紙不再是廢品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