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文中校徽百搭配色計畫
色彩是我們對美感的第一印象,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許多色彩之中,但卻很少停下來認真觀察色彩配置與其色彩相互間的關係;本次課程以觀察遊覽車色彩配置、及「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之影片為引導,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模式,探索校園建築、植栽等色彩配置呈現。
嗨!我在這裡~~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從學校教室空間觀察分析色彩的運用,透過尋找昆蟲的色彩遊戲,覺查環境中的色彩分布。並透過自己的觀察與調色技巧,讓這些動物融合在學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台東袋著走
本次的課程以台東特色的帆布袋伴手禮為主要構想,運用塑膠帆布固有圖紋配色,讓學生以帆布去構成出家鄉風景,創作出個人的隨身筆袋。
臺灣木節奏
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野鳥水果木頭杯墊
運用美感構成,對於漸層、對稱、均衡、韻律...等美的形式的講述、引導及討論,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周圍的事物,去感知美的形式原則,並將這些形式原則運用彩繪,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水果形象之中。
堆疊樂
透過結構挑戰-堆疊活動、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設計並堆疊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
色計我的生活
以「生活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探討色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簡易的水彩工具練習調色與平塗技法,同時學習色塊構成與色彩搭配等相關知識,最後將所學相關知識與技能轉化成點綴生活的藝術作品。
大海帶來的禮物
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海洋的色彩,除了在光線下自然的色彩變化,也從人 文 的角度切入去探討, 認識在地藝術工作者如何進行自然媒材創作 藉由學生自行蒐集自然素材以及顏料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將篩選過的漂流木重新組織,自製畫框並賦予色彩 ,讓海洋帶來的 自然素材與自己規劃的色彩構成一幅風景畫。
睡美人-手捻線質感練習
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玩美族藝
仔細觀察原住民各族群服飾文化色彩,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在畫面佔的大小比例,提供不同的明暗、深淺色彩材料,讓學生覺知色彩與美感關係,運用在設計作品,透過有秩序的排列組合呈現視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