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家鄉好色平安福
本課程讓孩子從兩個層面設計思考,一、從美感層面發現質感、色彩的意象,二、從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開始想像護身符袋子裡的祝福物,甚至思考它的型制與外觀樣貌及內容物,三、應用不同材質及色彩搭配製作出自己心中期盼的護身福,讓孩子依自己的宗教去祝福別人,給予平安符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城市形色.詩
本次課程著重在色彩和構成的學習,希望引發學生對生活色彩的注意和觀察,並將環境的視覺造型化繁為簡,把在地風景轉譯成一張明信片;說到湖口的代表色可能想到農田的綠色,工業區的灰以及老街的磚瓦紅之外,但藉由實地踏查攝影,啟發色彩的美感能力,引導學生覺察感受,認識色彩的屬性,並通過全班的蒐集更進一步發現家鄉色彩;實作部分將景色做簡化和抽象的「構成」組合,應用「色彩」比例配色,以電腦繪圖創作出風景明信片,而後將感受化為文字成詩,在「城市形色.詩」的呈現中逐步建立美感素養。
我形我色
本單元以色彩為課程主軸,目標在「色彩的表達--以顏色的細節化變異和組合發現色彩的表情關聯」,找到適合而不只是最喜愛的搭配,發現色彩的各種可能與變化,實踐「屬於我的色彩配置」。透過練習,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建立色彩美感自信心與討論能力,達到色彩素養的第一步。
見・集色彩
本次美感課程以「色彩」構面為主,輔 以「 比例 」構面, 作 為第一學期色彩學的延伸, 使學生不僅能練習調色,亦對 CMY 所產生的第一次混色有更清楚的認識
球鞋調色盤
本課程主要以「構成」與「色彩」構面為主題,以球鞋為例,感受球鞋鞋面與色彩的關係,鞋面範圍包括商標、顏色與造型,讓學生藉由觀察、體驗、分析與實作,感受色彩所蘊含的變化與美感。
中壢節慶色彩湯圓與中壢土地明信片
將透過觀察、踏查、探索、實驗、分析、五感覺知等方式,配合在地化、客家節慶,實地校園色彩的採集,美感色彩湯圓實作-以糯米粉與紅麴粉、南瓜粉、蝶豆花粉、竹炭粉等操作生活中的調色練習,可調配出30種以上的漸層與各色色相湯圓,並調出十種以上明度彩度的湯圓,玩色相、明度、彩度的遊戲與實驗
解開我的色彩密碼
這個年紀的學生對於色彩已有自身的主觀偏好,在挑選或購買物品時往往會顯現,從自己平常喜歡使用的物品出發,尋找自己的色彩密碼進行顏色分析,賦予顏色意義,讓色彩與學生自身個性做連結,更讓學生知道自己潛在的個人特質,原來色彩不單只有喜好還多了意義。
校園植物色彩地圖
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我的履歷色彩
透過色料中的玩色搭配-(流體畫創作)增進配色美感與色彩感知,期望學生從認識顏色到探索自我色彩後能在其他藝術設計中加以應用-延伸課程以高三備審資料設計為題,以及未來新課綱之學習歷程檔案之版面色彩搭配,讓學生能在設計或是創作中發揮色彩搭配與美感應用。
皂話宜蘭
透過對於家鄉色彩的採集,希望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外,更能去接觸人文景觀像是廟宇、日治時期保留的建築、特色小吃名產...等,期許學生在探索這些內容時,感知家鄉色彩的豐富變化,更能珍愛自己的家鄉,宜蘭遊子對家鄉的記憶是顏色、是味道、是一輩子的感受,希望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在這忙碌社會求快的時候,他們可以慢下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