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讀報,了解報紙架構與編排,並依主題,口說分享與心得寫作。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讓同學們從讀到他人的交友關係,進而反思自己的交友狀況。
帶孩子概要翻閱報紙,訓練孩子重點提取,擷取自己有興趣的內容並分組討論報告內容。
藉由報紙的封面,帶領學生觀察這座城市的風貌、感受這座城市所帶來的色彩。
透過此份安妮報紙「服裝」的主題,結合環境議題、人權議題及美學教育,進行自由的思想探索。
藉由地球超載日的定義,引出孩子對於四項過度消耗的地球資源的認識。
以雙閱讀素養的模式進行,讓學生比較實體報紙與電子刊物的閱讀差異。
透過《垃圾在哪裡 絕對難不倒你》的跨頁圖像尋寶遊戲,讓學生嘗試創造圖像傳遞訊息。
以聆聽特刊為教材,引導學生對於一般報紙與具有美感報紙的比較。
透過了解報紙的功能與編排方式進行讀報教育。
以多元角度去探討不同的友誼關係,拓展視野與觀點。
辨識自己的情緒、如何適當表達、了解情緒是很複雜的、罪惡感與羞恥感、如何療傷。
由親子、與觀賞者的角度,轉換到自身的溝通表達上,應如何應對與表達會更加合適。
配合六年級校定課程-職涯探索,希望學生找到自己的夢想,了解自己的特性。
從實際操作特刊中的〈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內容,引起同學對聽覺的興趣。
以生活經驗為主軸,發展出自己的新聞作品,創作出一份讀報。
先認識人的六種基本情緒,再請學生分享個人的情緒經驗。
透過知性、感性兼具、充滿美感畫面的報紙,全面性的瀏覽「安妮新聞」的內涵。
透過本校校訂課程原有的讀報教育,加入安妮新聞一併介紹,讓孩子進行版面的比較。
引導孩子探究海洋垃圾、永續發展等問題背後的答案,建立「因果循環」與「永續」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