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學生想一想裡面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房間,裡面哪個角色是現在的自己,哪個角色是未來想成為的自己,讓學生說出自己對未來的想法。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透過生活設計主題的探索與練習,在過程中能更加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進而和同儕學習動手做之間的技巧討論,並能應用到生活中的事物,而提升美感價值認同。
透過此次課程嘗試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美感感知能力。先透過美感報紙的篇章閱讀,學生將置身於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從文字和圖片中品味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美感,並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連結。
帶領班級11-15期主題瀏覽,帶領學生用美感構面的角度去一一探索其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所給予的感受。
安妮新聞15期的「夢想公寓」單元作為同學對「選讀什麼職業學程」,以及將來「選擇什麼職業」剛好是一個思考、檢視的機會。
以功能分類介紹「工具」的具體或抽象意涵,並搭配使用工具來創作創客任務。
科技日新月異許多人沒有閱讀紙本報紙經驗,透過安妮新聞了解紙本報紙美感。
藉由安妮新聞VO.14討論學生有興趣的衣服穿搭,進行討論並發表。
先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的閱讀引出各種文化語言表達的不同,整理出該文化的各種特色及背後代表的含意上台和同學們分享。
用簡報以『情緒』為主題來探討人的情緒,來瞭解認知情緒對我們的重要性。
課程活動設計透過SDGs永續發展目標11: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為發想,先透過教師導讀安妮新聞報導中環保議題相關的文本訊息,引導學生探索發想。
參考自安妮美感智能新聞冬季特刊其中一篇講述「佛跳牆的一盅鮮美台味:精銳盡出」介紹台灣過年年菜,,連結家政課程進行跨域整合。
本堂《安妮新聞》課程活動為「Color the world」為世界上色。隨著疫情解封,揮去過去兩年疫情的壓抑﹐改變的是旅遊盛行,印入眼簾的是五彩繽紛的旅遊活動。
閱讀安妮新聞第14期人與配件,討論職業與衣著的關係。
由素描基礎技法課程結束後做延伸,再介紹多種風格的插畫。
介紹黃金比例、范‧德‧格拉夫準則、費波納契數列、三等份、根號矩形等,利用閱讀安妮報紙,找出安妮報紙上的配置比例,是否符合上述的原則。
透過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與色彩分配及文本的閱讀 ,讓學生有初步的視覺美感體驗,再引導學生初探聲景理論與賞析,課程設計透過校園觀察及聲音採集進而完成獨一無二的附農聲景明信片作品。
鼓勵學生透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親近安妮新聞紙本,從中發現圖文並茂的版面如何闡述各國節慶的意涵,進而結合多元的創意表現。
先讓學生觀察紙本主題地圖及電子地圖的差異,分析其用途及優缺點,接著提供與城市特色相關的網站平台,最後讓學生繪製「我的縣市我主張」縣市主題地圖。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的特色主題與遊戲引起學生的動機,訓練學生觀察、思考、紀錄的能力,搭配「六頂思考帽」得到全方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