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東在地天然素材、原住民生活文化介紹起、重新開始摸索、探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透過實際觀察、觸摸、操作、比較,提高學生對生活質感與美感的感知力。
利用硬質及軟質塑膠的不同特質,依質感分類,並形塑出立體結構概念,設計環保燈飾。
小福在一次受傷意外後體會到生活中種種不便利,便攜手相同處境的同學─小蛙,開始對身障者進行行動研究,以美的角度尊重並關懷他人,實踐友善空間計畫!
強化學生對色彩與環境的美感和諧認知,以司令台旁看台的色彩改造試驗出和諧的環境配色關係。
以質感食器製作,討論材質呈現的合宜與衝突關係,並以杉林農產品的擺盤、食物攝影、食譜編排設計,練習「構成」的應用。
以鏤空、折壓、卡榫組合等方式改造紙捲筒的結構,賦予其功能性,並探討平衡穩定與比例均衡等美感層面的問題。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透過飲食中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並且使用部落特色器皿,佈置部落風格餐桌,引導學生欣賞飲食與美感之間的文化連結。
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由學生自行設計生活小物找出適合生活小物的接合方式,如果要利用不同媒材組合時,接合的方式又是另一種思考。
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以觀察、觸摸、品嚐建立質感經驗,藉由米飯的特性,設計出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飯糰。
透過學習體驗去感受質感媒材與生活美感的重要性,並配合構成、色彩兩大構面所交織出的視覺饗宴。
延續上學期以「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課程,更專注於服裝的色彩意涵、比例等搭配問題進行討論。
根據膚色搭配合宜的色彩穿搭,運用衣著美感找出符合自我身形的穿搭比例。
希望為傳統文化掀起一角,讓學生透過此單元認識傳統技藝的奧妙。
察覺生活環境中的構成版面進行討論與分析,藉由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構成之美。
希望學生運用自然界各式質感結合造型物並兼具美感,體驗視覺質感、觸覺質感建立個人質感記憶資料庫。體驗對質感之美經驗,並結合發想成生活中的各式創意造型的物品。
了解生活環境中合宜的文化色彩,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表現出某一客體的色彩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