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以安妮報紙「閱讀、美感、聆聽、動口說的資訊力」串起協同的課程內容。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自己的房間」專欄為主,引導學生思考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該如何堅持。
課程結合環境教育議題,以讀報方式,提稱學習興趣,加深垃圾分類及識別能力。
課程主軸為「同理心」,結合閱讀安妮新聞,培養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觀點。
課程結合自然、藝術、語文等,透過單元引導學生使用工具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妖怪文化和傳說故事,並探討背後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意義。
認識美感融入的安妮新聞報紙、認識廖鴻基先生的「黑潮漂流」計畫並瞭解冒險/探索對生命的意義。
讓學生認識並活躍安妮新聞網站,了解遇野外求生時的應變與實作,並能理解色環運用在美感教育(意象轉為圖像)之概念。
以安妮新聞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報紙圖像中的迷宮設計,探索「一張紙」的多元空間表現形式,先進行紙張空間的探究練習,以助往後九年級銜接立體卡片盒的設計。
課程設計以「主題日」為題,結合閱讀策略5W1H思考方向,設計出一個獨特的主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