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榮與展品製作人跟教育部司長一同合影澎湖西嶼國中老師林雪倩,年年面對上完中學就得離家求學的孩子,決定打造一堂美感課「如果記憶有顏色」,讓他們將澎湖的海洋當調色盤,作為記憶家鄉的顏色。「我希望他們未來看到這些顏色,便會想起澎湖」,她希望學生在美感課中「培養一種情懷」。

教育部推廣美感教育迄今已五年,並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中,規畫國中與高中教師參與工作坊培訓,於每每學期的美術課中,融入六小時的生活美感課程。昨天起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辦2018美感教育成果展「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展覽內容包括百位師生透過美感教育進行的探索,以及八位美感實踐家的作品。

「『美感』不能用說的,而是在心中與生活中。」教育部長葉俊榮透露,自己很幸運擁有一個「美感的媽媽」,從小就容忍、鼓勵與包容兒子發展美感。「成長過程中,有幾千幾萬個機會和時刻讓我們感受和感知到美,你把握住了嗎?」他認為,當遇到「美」的畫面或時刻,人們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感受」,而不是打卡拍照。

林雪倩引領學生用顏色記憶家鄉,金華國中教師張雅雯,則和校內美術教師共同發展美感課「在上課途中的那條路上」,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康青龍特色街區實地踏查、觀察各式建築的質感和形式,並透過實作思考現代街區適宜使用的材質。「無論世界變化多麼快速,讓我們透過觀察、感知環境,運用美感一起慢活。」

「此次美感教育成果展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逗點。」執行美感教育計畫的交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透露,台灣的美感教育計畫,是由已逝的建築大師漢寶德提倡。曾成德認為,與其把「美」視為智德體群後,行有餘力才得以學習的科目,不如把美當作「帶動學習、整合學科為素養的催化劑」。哈佛大學日前發表的「教育白皮書」,便主張在科技理工學程中,注入「美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