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如果我是一座冰山……」一文為起點,引導學生認識「冰山理論」,理解外顯行為之下,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內在需求與感受。課程核心活動是「挖掘內心小宇宙」學習單,這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創意SOP,帶領學生從神獸化身、感官偏好、情緒地圖到人際關係等多重面向,進行一場深入的自我探索。學生將透過文字、符號與色彩,逐步將抽象的個人特質、情感與價值觀「視覺化」。最終目標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從這趟探索之旅中,提煉出3-5個專屬於自己的核心視覺元素,作為設計獨一無二素描本封面的靈感庫,讓藝術創作真正成為自我表達的媒介。
課程目標
(1)認知:學生能透過學習單的引導,辨識並描述自己的個性特質、情緒感受與價值觀。
(2)技能:學生能將抽象的自我概念(如個性、情緒、回憶)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符號、色彩與圖像,作為封面設計的基礎。
(3)情意:學生能樂於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個人內心世界,感受創作與自我的連結。
教師課後省思
- 挑戰與調整:
- 挑戰:從「概念」到「構成」的鴻溝。學生雖然有很多想法(學習單內容),但不知如何組織在畫面上,容易造成元素堆砌、畫面雜亂。
- 調整策略:強化第三節課的「構成示範」,並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提問引導:「你的主角是誰?你想讓觀眾第一眼看到什麼?這句話要放在哪裡才能跟圖像對話?」
- 挑戰:象徵意義的深化。學生可能只停留在符號的直接對應(如:蝴蝶=美麗),未能深入挖掘。
- 調整策略:在第二節課「符號轉譯」時,可以進行全班腦力激盪。例如提問:「蝴蝶除了美麗,還能代表什麼?(蛻變、脆弱、自由、稍縱即逝…)」拓展學生的聯想廣度,讓作品的詮釋空間更豐富。
- 未來發展與課程連結:
- 系列創作:本次封面設計可作為「第一章」。後續課程可引導學生打開素描本,以「關係像一面鏡子」或「什麼是真正的勇敢」為題,進行更深入的系列創作。
- 數位媒材延伸:可將此單元與資訊課程結合,讓學生將手作拼貼的元素拍照、去背,再利用Canva或簡報軟體進行數位排版,創作數位版的海報或卡片,符合新課綱對跨領域與數位素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