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e Change! | 美感教育

Inspire Change!

課程資訊
  • 學校:高雄市小港區坪頂國民小學
  • 教師:李姵琪
  • 課堂:生活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教學對象為低年級學生,他們正處於對世界持續探索與學習的階段,透過這些自身的經歷,教學可以有效引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課程設計將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輔以豐富的學習資源,來逐步拓展學生對海洋議題的認識與理解。

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持續進步,帶來經濟發展與物質上的豐富,讓學生得以在充足的資源中成長。然而,隨著生活的便利,海洋環境卻承受著我們活動所帶來的衝擊與威脅。隨著人類過度依賴塑膠製品、工業污染以及漁業活動的增加,海洋生態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讓學生認識並感知環境的美麗與哀愁,將是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唯有透過具體的教學與實踐,學生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課程將採用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先從簡單的觀察與經驗分享開始,引導學生逐步進入更深層的思考。教師將扮演引導者與整合者的角色,將學生的觀察和想法進行整理與歸納,使他們能夠透過討論與思辨,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感知,這樣的思考轉變,進而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能夠對環境產生影響。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被引導去思考如何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出發,開始實踐保護海洋的行動。他們可以討論並學習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珍惜水資源、參與淨灘等活動。課程強調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將永續與保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教師將進一步激勵學生,相信他們的努力能夠帶來改變。Inspire Change!這不只是口號,更是一個可以付諸行動的呼籲。透過持續的引導與統整,學生將學會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並且懂得珍惜這個多元美麗的地球。

課程目標

課程摘要:第一節課 -垃圾減量,守護我們的地球!

課程目標:

  1. 提高學生對垃圾問題的意識:讓學生了解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並思考減少垃圾的可能方法。
  2. 激發學生的環保行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環保行為,如減少垃圾、回收與重複利用資源。
  3. 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通過實際觀察圖片中的垃圾情況,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

課程內容:

  • 引導問題與圖片觀察:透過報紙《The Anne Times》第六和第七頁的圖片,學生將注意到其中的垃圾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圖片,討論垃圾的來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圖片中的垃圾分布,並思考這些垃圾為何出現,強調人們的隨手亂丟和長期未清理的行為。
  • 4F引導法:
  1. Facts(事實):學生從圖片中識別垃圾並了解垃圾對環境的具體影響。
  2. Feeling(感受):學生分享對垃圾問題的感受,強調環境污染對他們的情感影響。
  3. Finding(發現):學生小組合作,圈出圖片中的垃圾,討論為什麼垃圾出現在這些地方
  4. Future(未來):討論如何減少垃圾並提出改善建議。學生分享他們的環保行為和減少垃圾的具體方法。
  • 課程結束:總結課程重點,提醒學生要關注環境保護,並做好垃圾減量。預告下一課將閱讀報紙第四頁的環保故事,激發學生對愛護地球行動的興趣。

課程摘要:第二節課 -環保小英雄:世界各地的愛地球行動

課程目標:

  1. 了解全球小朋友的環保行動:學生將學習到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如何參與環保行動,激發他們的環保意識。
  2. 提升學生的合作與表達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簡報展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簡報表達能力。
  3. 反思並實踐環保行動:學生將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愛護地球的行動,並以具體方式進行實踐。

課程內容:

  • 課程導入:老師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提問學生關於垃圾減量的認識,並引入新主題:全球的小朋友也在努力愛護地球。問學生:「你們知道嗎?世界上有很多像你們一樣愛護地球的小朋友,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行動吧!」
  • 報紙第四頁閱讀與討論:學生分組閱讀報紙《The Anne Times》第四頁有關其他國家小朋友愛護地球的報導,並進行討論。
  • 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報導中提到的小朋友的環保行動,例如減少塑料使用、回收資源、參與社區清潔等,並思考這些行動對環境的影響。
  • 小組分享:小組根據討論的內容,選出三個最重要的環保行動,並展示報紙上標註的重點,解釋這些行動對地球的影響。
  • 剪貼與反思:學生將閱讀過的報導剪貼到剪貼簿中,並寫下他們對報導中小朋友行動的感想與反思。學生將思考如何將這些行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並反思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地球。
  • 課程結束:老師總結全球小朋友的環保行動,強調環保行動的普遍性與每個人對地球的責任。提醒學生,下一節課將進行環保小物品的製作,讓學生實際參與環保行動。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節課:垃圾減量,守護我們的地球

  • 教學觀察: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對垃圾問題的興趣非常高,這不僅因為課程內容有趣,更因為他們可以從實際的圖片中觀察到垃圾的具體情況,並通過自己的發現來深入了解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學生們在圖片分析與討論中,表現出了積極的參與態度,他們不僅學會識別垃圾,還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探討垃圾產生的原因。
  • 學生參與: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們能夠互相協作,積極分享自己的觀察與想法。在圈出垃圾的過程中,他們討論垃圾如何影響環境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這樣的互動讓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
  • 學生情感:學生們表達了對環境的關心,並在討論中展示出對改善情況的渴望。很多學生提出了減少垃圾的具體方法,如使用可重複利用的物品和鼓勵周圍的人進行垃圾分類。
  • 省思:教學策略:這堂課強調了視覺化教學法,通過圖片的觀察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垃圾問題。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不僅停留在理論學習上,更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思考。我發現,這樣的引導方式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並促使他們參與討論。
  • 下一步的改進:在後續的課程中,我可以進一步增加一些互動式的實作活動,例如讓學生親自參與垃圾分類活動,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

第二節課:環保小英雄:世界各地的愛地球行動

  • 教學觀察: 這節課讓學生們了解了來自世界各地小朋友的環保行動,學生們對於其他國家的環保行為非常感興趣。在小組討論和簡報展示中,學生們積極分享他們從閱讀中學到的知識,並反思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這些環保行動。
  • 學生參與: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得非常熱烈,他們不僅分享了自己對環保的看法,還相互啟發,提出了很多創新的想法。在簡報展示中,學生表現得非常自信,這不僅讓他們能夠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讓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反思與整理。
  • 學生反思:學生們對其他國家的環保行動表現出極大的敬佩,並希望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改變。許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環保行動計劃,比如減少塑料使用、積極參與社區環保活動等。
  • 省思:這節課的閱讀和討論環節非常成功,學生能夠從中學到不同的文化和環保行動。小組討論的設計能促使學生們在團隊中相互學習和思考,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增強他們的協作精神,還能讓他們從不同角度來理解環保議題。
  • 下一步的改進:可以進一步增加更多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夠參與到更多的環保行動。例如,可以組織一個小型的環保社區行動,讓學生體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分類或減少能源消耗。
    這兩堂課的設計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對環保議題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第一堂課通過垃圾減量的問題引起學生對環境的關注,並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垃圾的產生。第二堂課則讓學生了解全球的環保行動,並鼓勵他們以小朋友為榜樣,積極參與環保行動。
李姵琪
高雄市小港區坪頂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