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生物與創作 | 美感教育

顯微鏡下的生物與創作

課程資訊
  • 學校:嘉義市西區大同國小
  • 教師:高玉娟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中年級藝術課程之《安妮新聞》、顯微鏡下的生物與「被汙名化的疾病(凱斯.哈林創作為例)」

在此次中年級藝術課程中,我們利用《安妮新聞》作為學生的閱讀素材,結合閱讀筆記的製作,並進行相關藝術創作。本課程不僅包含藝術家凱斯·哈林的作品,還加入了「顯微鏡下的生物」這一主題,將藝術與科學結合,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課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課程活動流程與內容》

1.閱讀與閱讀筆記:

學生首先閱讀《安妮新聞》中有關「被汙名化的疾病(凱斯.哈林創作為例)」及「顯微鏡下的生物」的部分,了解凱斯·哈林的藝術風格和顯微鏡下微生物的形態與結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製作筆記及心智圖,記錄他們對於這兩種造形的理解,並思考它們之間的聯繫。這個階段不僅讓學生接觸藝術家的表現,並引導他們觀察微觀世界中的奇妙形態,進一步思考藝術與科學的交匯。

2.繪畫創作:

在理解凱斯·哈林的藝術風格後,學生進行了繪畫創作,嘗試運用哈林作品中的動態人物與線條。同時,他們也試著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形態融入創作中,透過細緻的描繪將抽象的微觀世界具象化為藝術作品,探索不同藝術形式的碰撞與融合。

3.立體造形與浮雕創作:

在繪畫創作的基礎上,課程進一步延伸至立體造形與浮雕創作。學生利用顯微鏡下的生物形態為靈感,進行立體創作與浮雕設計。這些作品強調了哈林風格中強烈的線條與色彩,且融入了微生物的獨特結構,創造出一個充滿創意的藝術表現形式。

4.實作活動:

透過課程活動,學生們在融合科學與藝術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凱斯·哈林作品的理解,也通過微生物形態的藝術再現,發展了對不同材料與結構的認知。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創作實踐結合,並在實作中體會到了藝術創作的多元可能性。

課程目標

主題:結合「被汙名化的疾病」以凱斯.哈林創作為例的藝術風格與「顯微鏡下的生物」,透過繪畫與立體造形創作,探索科學與藝術的融合。

1.理解凱斯·哈林的藝術風格及其背後的社會關懷。

2.探索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形態,並將其運用於藝術創作中。

3.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將科學與藝術結合,進行繪畫與立體造形創作。

4.促進學生對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理解,並增強其空間感知與材料運用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回應的多元性與差異性

學生們對於凱斯·哈林的作品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理解,有些學生具體描述了他們喜歡的元素,如色彩和動態,並能聯繫到個人的感受。另一方面,有些回應顯得較為簡單,未能深入分析藝術作品背後的意圖或技法。這反映了學生間的理解能力存在較大差異。

對策:

針對學生不同的能力層次設計分層教學,對於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更高階的批判性思考問題,如探討哈林作品中的社會議題與藝術手法的關聯。對於尚在基礎理解階段的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從具象的元素(如顏色、形狀)入手,逐步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

 

2.數位工具的即時回饋與互動性

使用Padlet時,學生的反饋能即時展示在大螢幕上,這不僅提升了學習的互動性,也讓學生有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然而,這樣的即時性可能也會使部分學生更注重快速回答,而忽略了深入思考。

對策:

教師可在使用數位工具的過程中,設置一些延遲反饋的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思考與整理後再進行回應。這樣既能保持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促進更深層次的學習。

 

3.學生對跨學科學習的接受度

從學生的回應來看,部分學生能將藝術與生物結合,對於「造形」和「色彩」在作品中的運用表現出興趣。然而,某些學生可能尚未完全理解生物與藝術之間的聯繫,這反映出跨學科教學的挑戰。

對策:

在未來的課堂中,教師可以更多地使用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親自了解顯微鏡下生物的觀察,這將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跨學科概念,並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創作中。

 

《未來教學規劃》

1.強化跨學科知識的內化與運用

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於跨學科知識的理解。例如,將美學與生物概念結合,讓學生實際繪製不同等分的圖形,並進一步探討這些微觀的觀察如何應用於其他藝術作品中。通過更多的實驗與操作,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具體地體驗生物與藝術的融合。

2.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

學生對於凱斯·哈林的作品反應多以表面特徵為主,如「色彩鮮豔」或「動態感強」,未必深入挖掘作品背後的文化或社會意涵。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進行更多批判性思考,探討藝術作品與社會議題之間的聯繫。例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哈林的作品如何反映他對社會的關懷,並鼓勵他們將這種思考融入自己的創作中。

3.提供更多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一些學生在課堂外展現出自發的興趣,如運用哈林的風格進行塗鴉,這顯示出他們對於主題的持續探索熱情。在未來的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更多自主學習與創作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家與風格,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結語:這次的教學實踐顯示了數位工具與跨學科教學的潛力,同時也暴露了學生在深入理解和運用知識上的挑戰。未來的教學規劃應在提供多元學習方式的同時,強調學生對於知識的內化與實踐,進而提升他們的藝術創作能力。

高玉娟
嘉義市西區大同國民小學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