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是誰在說話? | 美感教育

聽!是誰在說話?

課程資訊
  • 學校:新竹縣新豐國小
  • 教師:卓禹岑
  • 課堂:美勞
Read More

課程簡介

「美感即生活,傾聽生活城市的意象」,以「生活素養」為學習載體,從自己、校園延伸至社區城市,在多元空間進行聆聽、互動、對話。每個人對於環境都有獨一無二的空間印象,來自於生活細節、熟悉事物以及情感回憶。瞭解自己生活的空間盡情探索、發掘自己成長之地的美好!

首先探索瞭解自己從自我出發,以《聆聽魔法師-傾聽自己》周哈里窗、自我察覺來體認

自己與他人回饋;接著五感體察生活美感,以《聲音故事家-採集校園聲音》有感感受我們新豐校園,感受與空間的關係發現未知之美;延伸活動以〈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跨頁《聲音漫步者-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認識豐富在地文化元素,美感體現新豐海洋文化;最終以《溫暖實踐家-點亮不同聲音》看見自己的光,勇敢地展現自己,讓大家看見多元的生命色彩!

本課程旨在透過多元感官-「聽覺、視覺、嗅覺」探索校園與在地文化,培養學生觀察力、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美感智能AI技術、Canva共作、Padlet賞析、自拍拼圖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與創新能力,並在學習過程中強調性多元文化體驗與身體力行實踐價值觀。

課程目標

一、全方位感官探索

1.發展觀察力與感知能力,通過聽覺、視覺和嗅覺來探索校園和社區環境,提升學生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感受度。

2.培養創造力與表達能力,學生使用多種媒介(如聲音、圖片、文字)來記錄和表達他們的發現。

二、自我察覺與他人回饋

1.提升自我認知,傾聽自己,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質和能力。

2.增進社交能力,鼓勵學生分享和接收他人回饋,提升人際溝通和合作能力。

三、生活美感體驗

1.感受生活中的美,採集校園聲音、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讓學生體驗並欣賞我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發現和探索文化元素: 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在地文化,我們新豐的海洋文化。

四、多元文化與實踐

1.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讓學生認識並尊重性別平等和身心障礙者,發現並欣賞獨一無二每個人的光。

2.實踐價值觀: 鼓勵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親身力行做一個溫暖實踐家,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五、技術應用與創新

1.結合美感智能AI技術: 利用先進的AI技術,提升學生在美感素養和創新能力方面的表現,課程將結合科學、技術和藝術元素,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並提供一個豐富的跨領域學習體驗。

2.合作與共創,通過數位形式Canva共作、Padlet賞析、自拍拼圖等活動,鼓勵學生合作共創,學生透過自學、互學、共學,發揮合作與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合作和創意思維。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時間管理困難

對策:a.設定明確的時間框架,分階段完成各項活動。

對策:b.提前準備好教學資料,減少活動中斷。

 

2.學生對技術的應用不熟悉

對策a:提前安排技術培訓,讓學生熟悉相關工具的使用,網路屏寬的拓展。

對策b:提供技術支援和指導,解答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疑問

 

3.學習能更全面,跨領域的學習

對策a:安妮新聞拓展多文本閱讀,多增加科技、自然、數學、工程類的知識文本攝取。

對策b:教學主題模組的開發。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課程推廣之參考

  1. 課程優化與持續改進,定期收集學生反饋,根據反饋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開展教學反思會議,分享教學經驗和改進建議。
  2. 資源整合與擴充,尋求校外資源支持,如當地文化機構、博物館和社區組織等。
  3. 多元評量與反饋機制,設計多元評量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同儕互評和教師評價。建立反饋機制,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和改進方向。
  4. 擴展教學主題與活動,開發更多與生活素養和文化探索相關的主題活動。期待安妮新聞添加更多數位科技在報紙能與學生AI、AR、虛擬實境等互動,讓學習不只加法,更是乘法躍進!
  5. 第一線教學老師,或是種子教師,持續有更好的社群討論與分享。
卓禹岑
新竹縣新豐鄉新豐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