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聯想趣─我的小怪獸玩具 | 美感教育

魔幻聯想趣─我的小怪獸玩具

課程資訊
  • 學校:金門縣金寧鄉金鼎國民小學
  • 教師:黃議霆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夏季特刊的兩篇報導──〈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與〈山海有靈,幻影蟄伏⸺台島神獸誌〉為核心閱讀素材,搭配《山海經》與現代妖怪文化,引導學生探索台灣在地妖怪與神獸傳說。課程以閱讀為起點,結合數位回饋工具Padlet,讓學生分享閱讀後的印象角色與故事聯想,進一步構思並設計屬於自己的「小怪獸玩具」。創作部分則運用輕黏土與發條玩具機芯,進行立體造型製作與裝置應用。透過閱讀與創作整合,學生不僅能認識台灣的神話傳說與妖怪文化,也學習如何將抽象想像轉化為具象創作,從而培養創造力、敘事能力與多元表達力。

課程目標

  1. 閱讀與理解報導中對妖怪、神獸的描述,認識台灣文化中的奇幻元素
  2. 發展學生聯想與敘事能力,鼓勵創造屬於自己的神怪角色
  3. 學習使用Padlet進行數位回饋與創作分享
  4. 體驗立體造型創作,運用輕黏土與簡單機構原理(發條機芯)
  5. 建立學生欣賞與回饋他人作品的態度與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學生對台灣妖怪與神獸認識不足:初始對民間傳說不熟悉,部分角色名稱或背景抽象,導致部分學生難以進入創作情境。教學中輔以圖像化資料與影片資源,提升理解與想像基礎。
  • 創作草圖構思困難:有些學生雖有豐富聯想,但缺乏具象表達能力,透過角色範例拆解與故事引導協助發展創作概念。
  • 操作技能參差不齊:輕黏土造型與機芯裝置對部分學生而言較具挑戰,採取示範教學與小組協作方式支援。
  • 有學生因信仰無法參與部分內容:有學生因個人宗教信仰選擇不參與有關神獸或妖怪的討論與創作,教師尊重學生選擇,允許其轉為以「動物」、「環保機器人」等非宗教性角色進行替代創作,並保留其參與創意活動的權利與學習歷程。

(2)未來教學規劃建議:

  • 預先說明課程主題與內容,尊重學生信仰與選擇,提供彈性替代創作主題(如自然生物、未來機器、虛構動物等),使課程兼顧文化學習與多元尊重。

深化角色創作歷程,可延伸為角色卡片、故事書或簡報影片發表等,發展學生的多模態表達能力。

黃議霆
金門縣金寧鄉金鼎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