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有「藝」思 | 美感教育

音樂有「藝」思

課程資訊
  • 學校:新北市立樹林高中(國中部)
  • 教師:洪慈蔭
  • 課堂:音樂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從七年級音樂有「藝」思單元中,「早上鬧鐘的鈴聲開啟了我們美好的一天,踏著愉快的步伐走出家門,沿途有各式各樣的聲音和音樂,我們時時刻刻都被聲音圍繞著,每個人對聲音的敏感度也都不一樣。」以此發散到吳燦政老師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第一堂課讓學生自己探索聲音地圖;第二堂課採取小組編制聚焦某一個聲音地標;第三堂課上台發表所聽所見,並見紹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第四堂課進入流行音樂與環境音結合的環節。

透過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的創作理念,讓學生以另一個角度,聆聽不一樣的音樂創作。無論是生物、大地、人類的聲響,學習辨別不同的層次,音樂人如何讓這些環境音與音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在其他流行音樂中,找到環境音的元素,並讓學生討論這樣的音樂創作目的為何。透過聆聽,讓學生不再拘泥於歌手的聲音,而是學會用耳朵捕捉萬物俱存的世界。

課程目標

  1.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 受和想法。
  2.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3.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 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4.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 的相互關連。
  5.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6.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 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7.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8.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 審美經驗與見解。
  10.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 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11.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12.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 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當進行「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時,生生是否有平板極為重要,學生要能自由心志不受干擾探索每一個地標,但真正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並不是每個孩子對3C產品都能操作的游刃有餘。所以老師本人對於學校所提供的廠牌,必須要清楚知道學生可能會遇到的難題,否則學生可能在等待的過程中就轉頭打開其他的社群平台。另外網路的速度也是另一個難題,學生所在區域的網速是否順暢,也考驗「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能否順利進行。很不巧的,某個班級剛好遇到學校無線網路過慢的情形,在學生耐性即將耗盡之時,緊急更換上課順序,以吳金黛老師的生態音樂人作為授課重點,下一堂課再進行分組「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結果發現此班級所在區域,雖無法乘載28台平板上線,卻可以承受分組5台的頻寬。

使用網際網路上課,必須要有備用計畫。

學生在根據自己聽見的地標聲音後,會先利用原先設定的google街景進行繪圖,但是當街景無法完整呈現時(例如苗栗神仙谷瀑布) ,電腦使用較順手的組員,就會利用圖片搜尋。雖然學生的資訊使用方式層次不一,但小組模式讓他們有機會截長補短,無論是資訊搜尋、繪圖能力、上台表達等等。

原本讓學生能自行尋找流行音樂與環境音結合的作品,結果因學生的搜尋能力不一、再加上有些直接列出作品的環境音有哪些,完全失去聆聽的功能,因此在下一個班級時,改以由老師列出作品,讓學生小組討論可以對哪一首歌進行研討,完成學習單上的問題,得以讓聆聽一直都是四節課的主軸。

洪慈蔭
新北市立樹林高中國中部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