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從七年級音樂有「藝」思單元中,「早上鬧鐘的鈴聲開啟了我們美好的一天,踏著愉快的步伐走出家門,沿途有各式各樣的聲音和音樂,我們時時刻刻都被聲音圍繞著,每個人對聲音的敏感度也都不一樣。」以此發散到吳燦政老師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第一堂課讓學生自己探索聲音地圖;第二堂課採取小組編制聚焦某一個聲音地標;第三堂課上台發表所聽所見,並見紹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第四堂課進入流行音樂與環境音結合的環節。
透過生態音樂人吳金黛的創作理念,讓學生以另一個角度,聆聽不一樣的音樂創作。無論是生物、大地、人類的聲響,學習辨別不同的層次,音樂人如何讓這些環境音與音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在其他流行音樂中,找到環境音的元素,並讓學生討論這樣的音樂創作目的為何。透過聆聽,讓學生不再拘泥於歌手的聲音,而是學會用耳朵捕捉萬物俱存的世界。
課程目標
-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 受和想法。
-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 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 的相互關連。
-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 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 審美經驗與見解。
-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 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 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當進行「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時,生生是否有平板極為重要,學生要能自由心志不受干擾探索每一個地標,但真正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並不是每個孩子對3C產品都能操作的游刃有餘。所以老師本人對於學校所提供的廠牌,必須要清楚知道學生可能會遇到的難題,否則學生可能在等待的過程中就轉頭打開其他的社群平台。另外網路的速度也是另一個難題,學生所在區域的網速是否順暢,也考驗「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能否順利進行。很不巧的,某個班級剛好遇到學校無線網路過慢的情形,在學生耐性即將耗盡之時,緊急更換上課順序,以吳金黛老師的生態音樂人作為授課重點,下一堂課再進行分組「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結果發現此班級所在區域,雖無法乘載28台平板上線,卻可以承受分組5台的頻寬。
使用網際網路上課,必須要有備用計畫。
學生在根據自己聽見的地標聲音後,會先利用原先設定的google街景進行繪圖,但是當街景無法完整呈現時(例如苗栗神仙谷瀑布) ,電腦使用較順手的組員,就會利用圖片搜尋。雖然學生的資訊使用方式層次不一,但小組模式讓他們有機會截長補短,無論是資訊搜尋、繪圖能力、上台表達等等。
原本讓學生能自行尋找流行音樂與環境音結合的作品,結果因學生的搜尋能力不一、再加上有些直接列出作品的環境音有哪些,完全失去聆聽的功能,因此在下一個班級時,改以由老師列出作品,讓學生小組討論可以對哪一首歌進行研討,完成學習單上的問題,得以讓聆聽一直都是四節課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