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節慶與文化的探索:讓文化回到孩子手中】
節慶,不只是日曆上的紅字假期,更是族群記憶、情感連結與文化表達的重要時刻。本課程設計以《安妮新聞》冬季特刊為核心素材,邀請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節慶出發,進行一場跨越時間與地域的文化探索。透過導讀、討論、創作與展演,學生不僅認識元旦、聖誕、冬至等節慶背後的意義,更在手作與戲劇創作中,將所學轉化為可感、可見、可傳遞的作品。課程最後更串連05/17的「集應有戲」文化市集,由學生策劃、演出與設攤,讓學習從教室走入街頭,從書本延伸至社區。這不只是一次課程,更是一段文化與生命真實交會的旅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擁抱節慶,也擁抱屬於自己的文化根。
課程目標
◤理解文化的歷史脈絡與轉變
培養學生分析節慶背後的歷史背景與意義,辨識文化如何隨時代演變,並能批判性思考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共存關係。
◤建構在地文化認同與感情連結
引導學生從在地節慶出發,探索社區文化記憶,發展對地方歷史、人群故事的關懷與連結。
◤實踐文化的創造與再詮釋能力
鼓勵學生運用創意手法(戲劇、手作、影像等)詮釋傳統文化,轉化與詮釋文化內容的能力。
◤展現文化溝通與跨域表達能力
透過導覽、市集解說與創意展演等方式,讓學生實踐文化內容的口語與非語言表達,強化公共表達力與社群溝通力。
◤深化文化參與與公共責任意識
培養學生從生活中辨識文化議題,並透過行動(策展、參與市集等)實踐文化保護與再生的公共責任。
教師課後省思
當我們一次次在課堂中翻開《安妮新聞》,每一篇專題、每一張圖像都像是對學生發出的溫柔邀請-去想、去問、去連結。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清楚感受到,中學生並非一開始就理解文化的重量與深度。最初,他們看見的是報紙的排版、紙張的質感,是好玩或好看的某一頁;但如何從這樣的觀看,進入到文化的思辨與自我認同,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教學課題。
【遇到的問題】:
1.學生文化感知力不足:對於節慶與文化,學生常有「跟我無關」的距離感,覺得這是歷史、是過去的事,而非當下自己能參與的。
2.美感閱讀缺乏延伸實踐:雖然安妮新聞具備高度設計感,但學生常停留於「被動閱讀」,難以轉化為行動與創作。
3.社區參與經驗貧乏:學生很少真正走進自己生活的場域,缺乏與社區長輩、文化記憶的真實互動。
【對策解方】:
1.從「設問」開始,讓文化變成自己的事
以學生自身經驗為出發點進行文化對話,讓他們從「你怎麼過節」這樣的生活提問出發,逐步進入歷史與文化意義的探索。
2.跨域設計課程,讓閱讀成為行動的起點
結合戲劇、手作、導覽、攝影等方式,讓學生將閱讀後的理解內化並實體展現,進一步轉化為社區活動或文化策展的一環。
3.將社區變成教室,讓生活場景成為文化舞臺
帶領學生進入廟埕、市場、老街,用實地訪談、故事收集、現場演出等方式,建立與社區的情感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