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特意選擇此份專刊來融入本土語的配音跨域課程,讓「閱美聆動力」課程資源如虎添翼,「閱讀、美感、聆聽、動口說的資訊力」串起協同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多元取材的配音自然而然地成了議題式主題的呈現,跳脫紙筆測驗的評量方式,以數位說故事的成果發表與文字寫作達到廣義教學評量的課程設計。
*思考術:ORID思考法
*數位製作實體工具:平板
*數位表達工具:變聲器APP、capcut剪映軟體、重製錄音電影預告片與公視新聞
課程目標
- 閱讀策略融入本土語的課程設計,以聲音為課程發想,從讀報安妮新聞到設計版面之剪報。
- 翻轉「讀聲」角色,換位成「發聲人」的配音團隊,以本土語為發音,撰稿、錄音、剪輯。
- 課程配音收束於寫作力之分工經驗體驗,並上台成果發表,用聲音詮釋情緒,數位說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導入安妮讀報資源進入班級晨間閱讀課程,是美好的晨間班級經營。安妮新聞報紙反轉學習枯燥,主題與插圖設計 都能牢牢抓住國中生的眼球,是無聲中的有聲,沉浸式的圖文美感傳播。
透過主題報導讓學生更加理解近距離的聲音與角色間的聲音是有所差異,但都需要同理與尊重!更為跨域的配音課程擔任前導的引航,成了先備知識的自學庫,有所本的課程設計銜接。
此份教案耗時近兩個月的執行時間,讓學生深切體會出分組下的「聲情」製作與發表並非易事,一部微影音的發表更非以平日賞心娛樂的觀眾角度,改以須自行策畫從無到有的成果,更須禁得起批判式的回饋,與組員滾動式討論與修正作品。這六週考驗著學生的安妮精神——兼顧任何地方anywhere!
縱然今年五月才申請加入安妮新聞,有心美感沉浸教育永不嫌遲慢;儘管閱讀的是去年五月的特刊,主題報導歷久彌新,睜開安妮新聞的美學眼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從視覺開始感官移轉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