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美感報》為媒介,結合閱讀教育與情緒教育,帶領學生在讀報過程中提升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課堂開始,學生先進行約十分鐘的報紙瀏覽,培養快速抓取資訊的能力,並挑選感興趣的版面或主題。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標題,推測可能涉及的情緒內容,再深入細讀相關文章,聚焦理解其中的情緒情境與關鍵事件。
教師透過「情緒探索地圖」引導學生從三個面向觀察與辨識情緒——表情與語言線索、生理反應、行為反應,並進一步討論事件中的複雜情緒與深層感受。同時,學生學習以「事件+真實感受」的公式表達情緒,提升同理心與溝通能力。
課程最後,學生將針對報導內容完成情緒地圖紀錄,並分享觀察結果與個人感受,讓情緒理解與表達成為閱讀報紙的重要延伸。透過這樣的閱讀與討論,學生不僅增進資訊理解力,更學會關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達到知識與情感的雙向成長。
課程目標
1培養情緒覺察能力:能從內容與人物情境中辨識不同情緒,包括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
2強化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透過瀏覽、抓取標題、細讀文章,理解事件背景與情緒脈絡。
3學會情緒表達方法:運用「事件+真實感受」的句型,清楚表達自身情緒與感受。
4提升同理心與人際理解:關注事件中人物的感受,並嘗試從不同立場思考。
5連結多元觀察面向:能從表情與語言、生理反應、行為反應等面向推測情緒。
6運用情緒探索地圖:將文章事件與情緒進行圖像化整理,促進系統化思考。
7促進溝通與分享:透過小組討論與全班分享,增進傾聽與表達能力。
8整合知識與情感學習:在閱讀報紙的同時,兼顧資訊獲取與情緒教育的學習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情緒辨識停留在表層
- 問題:部分學生只能指出「開心、難過、生氣」等基本情緒,對於複雜情緒(如矛盾、羞愧、釋懷)缺乏語彙與辨識能力。
- 對策:課前可提供「情緒詞彙表」或「情緒詞輪」,並在討論時舉例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將新聞事件與個人經驗連結。
2.情緒表達不夠具體
- 問題:學生在「事件+真實感受」的表達練習中,容易只說「我覺得很難過」,缺乏原因與細節。
- 對策:示範具體化表達,如「因為看到小狗受傷無法走路,所以我覺得很心疼」,並透過同儕示範帶動更多樣化的描述。
3.小組討論發言不均
- 問題:部分組員發言踴躍,其他學生較沉默,導致觀點集中於少數人。
- 對策:在小組任務中設定「每人必須分享一項觀察」的規則,並分配角色(紀錄員、報告員、提問員)增加參與度。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
1.建立情緒資料庫
- 蒐集學生在課堂上辨識與表達的情緒案例,累積成「情緒探索作品集」,作為後續課程的示範與討論資源。
2.跨領域整合
- 將新聞讀報與國語、社會課結合,延伸到公民議題、媒體素養與價值觀討論,深化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3.生活化延伸作業
-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新聞或生活事件的情緒面向,並記錄於「情緒日記」或「新聞感受筆記」,加強情緒覺察與自我反思的持續性。
4.推廣到低中高年級的分齡版本
- 低年級以圖文新聞與簡單情緒詞彙為主;中高年級可加入複雜情緒分析與多元觀點討論,逐步提升深度與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