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夢境小劇場 | 美感教育

超現實夢境小劇場

課程資訊
  • 學校:台南市德南國小
  • 教師:侯宜君
  • 課堂:生活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113年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劃的一部分,針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設計一場探索感官與創造力的藝術旅程。活動以《安妮新聞》第16期為起點,引導學生閱讀其中豐富的圖文內容,作為藝術欣賞與創作的觸媒。課程首先透過「藝術的暖身運動」,鼓勵學生覺察自己的習慣、偏好及日常感官經驗,建立對自身的覺察力,為藝術欣賞預備身心。

老師接著介紹西班牙藝術家達利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與創作特色,透過欣賞作品,啟發學生對夢境、潛意識與自由想像的理解。學生從《安妮新聞》中挑選最有感覺的圖像,運用剪刀進行拼貼,進一步轉化成個人風格的超現實畫面。最後,以「超現實夢境小劇場」為主題,分組創作偶戲角色,將拼貼延伸至立體偶的設計,並透過即興演出,讓學生發揮合作與創意表達的能力。

本課程融合視覺藝術、戲劇與自我探索三大元素,強調歷程性學習與感官開展,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操作中,接觸現代藝術的觀念,並體驗藝術作為情感表達與自我建構的可能性。

課程目標

  1. 培養學生初步的藝術感知與感官覺察能力。
  2. 引導學生認識超現實主義藝術及其創作特徵。
  3. 透過拼貼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個人表達。
  4. 提升學生對圖像媒材的觀察、轉化與組構能力。
  5. 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即興創作表演經驗。
  6. 鼓勵學生將內在想像轉化為具體視覺與戲劇表達。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參與高度投入:多數學生對於剪貼與偶戲製作展現高度興趣,創作過程中主動分享想法,並能在合作中發揮想像力。
  2. 感官暖身有效促進覺察:課前的覺察活動幫助學生放慢步調,建立與自己內在感受的連結,為創作打下良好基礎。
  3. 拼貼媒材打破繪畫焦慮:透過現成圖像與剪貼形式,降低學生對「畫得好不好」的擔憂,反而釋放更多創意。
  4.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偶戲創作拉長時間:部分學生在角色製作上花費較多時間,未能完整演出,未來可考慮將偶製作與表演分兩節課進行。
  5. 未來教學規劃~課程未來的延伸發展:此課程結合視覺、戲劇、敘事與心理層面,具備跨領域整合特質,未來可延伸加入其他領域的主題統整教學。
  6. 這樣的設計除了讓學生完整歷經從感知→創作→角色化→戲劇演出→視覺整合的歷程,也讓創作成果更具展演感與記憶點。
  7. 反思與建議:我希望未來《安妮新聞》能有適合國小低年級閱讀的深入淺出文字以及注音版,方便孩子能嘗試感受閱讀的樂趣,目前現行的內容較適合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老師想要使用在低年級學生身上時需要先消化和整理教材,改編為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鷹架,再進行教學介入。
侯宜君
臺南市仁德區德南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