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園:五感實境遊戲 | 美感教育

走進校園:五感實境遊戲

課程資訊
  • 學校:國立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 教師:詹雅筑
  • 課堂:國語文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運用安妮新聞第16期中提供的探索藝術暖身運動與現成物創作發想,檢視與反思校園空間中各種感官的可能性及其呈現方式。藉由不同類別感官的運用、紀錄、彙整,思索校園空間在不同功能、不同情境、不同感官的運用下所呈現不同的樣貌,了解如何感受、運用適當的材料使得「看不見的事物被看見」;並從不同感官運用的體驗與比較中,體會芬蘭建築師尤哈尼•帕拉斯瑪所言:「視覺讓我們與世界分離,其他感官使我們與世界連結。」第一節,搭配國語文「荖濃溪畔的六龜」一課,討論文章中作者如何紀錄下六龜地區的「史地人文」痕跡與各種「自然生態」的親臨感,統整作者書寫的物件,及其使用的形容詞、譬喻修辭,學習從客觀紀錄轉而抒發感慨的寫作手法。第二節,閱讀安妮報紙,學習五感探索的各種方法、請同學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感官經驗,並舉例說明除了藝術,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第三、四節,根據校園五感探索細目表,以主題方式進行校園空間搜查、紀錄;根據拍攝照片與書寫文字,將校園空間代表色塊黏貼完成,製作專屬的官能地圖,體會空間如何經由色彩、聲音、觸感被具體重現。

課程目標

  1. 檢視校園中各種不同功能、位置等屬性的空間,及其設計、氛圍之異同。
  2. 了解如何挑選、運用適當的詞語或修辭手法書寫觀察紀錄。
  3. 體認創作者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細膩的日常觀察,以及感性的轉譯表現。
  4. 反思不同感官在不同空間中的運用對於個人空間印象的影響。

教師課後省思

本期報紙作為教學材料,結合國語文「荖濃溪畔的六龜」一文,討論地區性史地人文痕跡與各種自然生態的親臨感,透過作者書寫的物件及其使用的詞彙、修辭,學習從客觀紀錄轉而抒發感慨的寫作手法。

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各種感官接收綜合體驗,習以為常;但是,一旦脫離視覺、脫離慣常空間,或是只允許使用單一感官時,對於同一事物的感受可能有著天壤之別。同學們回顧欣賞藝術創作的經驗,不論是:名家畫作、音樂會、文學作品等等,無不是透過不同的感官接收作者╱表演者所欲傳達的心情、思維,無不是透過抽象的展演呈現出具體的氛圍。

本次教學活動除了課堂上的閱讀、討論與實作,並要求學生蒐集、分享屬於自己的校園空間地圖。拼貼過程中,學生能同時反思平日使用的空間呈現哪些不同的狀態,從中體認「生活即藝術」、日常生活空間是由各種不同的感官功能組合而成的藝術世界。 

其中,耗費較多時間之處在於,同學選取拍攝點位後,必須對點位和感受加以描述,而學生慣用的形容詞彙不足,若未認真蒐集強化,容易流於攏統不知所云;其次,囿於教學空間的限制,教師一人能夠準備至課堂上的拼貼材料有限,若同學缺乏創意發想,則作品主題模糊較無亮點。後續課程規畫將擴增紀錄方式,除了書寫及拍攝、再尋找更能貼合生活實感且富含趣味的操作模式,培養學生觀察、紀錄的習慣與表達能力。

詹雅筑
國立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