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課程活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採集自然與人工質感製作質感資料庫,讓學生從素材與手的觸摸,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引導學生回應自己的質感經驗,從意識中產生主觀觸感體驗,讓學生對質感開始有細微感受區分。第二階段以生活物品、書籍封面的質感觸摸讓學生思考質感與材料的關係、質感與使用目的的關係,引導學生思考質感構面所傳遞的訊息與情感,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第三階段以學生自己所喜歡的事物進行剪報與資料收集,為自己的剪報手冊製作符合內容與意義的質感封面,從封面的質感就能夠反映內容與學生的情感,從中建立學生對於質感的美感意識,並能夠在未來繼續將此手冊的資料陸續蒐集,從自己喜歡的剪報資料中,慢慢理解質感所反映的意義。

美感預期成果

1.從自然界、生活中感受並發現質感的細微差異。

2.能夠發現質感構面的合宜性。

3.了解質感的感受如何進行轉譯使用。

4.能夠將質感感受進行整理、分享並聆聽他人的質感感受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 幫學生準備多樣性的紙張質感,是這個單元的重點,必須要找到學生從書局就能買到的紙材,避免學習經驗無法應用於生活中(未來自行到書局購買紙張),因此教師在準備紙張時,必須先到學生常去的各家書店購買。因此,第一次實施可以將紙張的種類先行紀錄,之後請美術社或廠商協助寄送,可節省準備材料的時間。
  • 學生在質感採集過程,學習意願非常高,但是必須讓學生帶有觸摸方法去體驗,以及觸摸的質感有何反應之思考。於此,觸覺四大主軸:軟硬、粗細、乾濕、冷溫,在觸摸前必須要讓學生有此背景知識。
  • 從質感採集進入到質感剪貼簿的過程,必須安排生活物件的觸摸與合宜性思考。因為,質感觸摸為體驗層次,如何將質感落實到生活應用,需要讓學生從體驗轉換到思考生活物件的質感運用原因。因此在尋找生活物件時,教師必須特別挑選用意明確的物件,如:包覆止滑質感的衣架。
  • 書籍質感觸摸的課程,教師必須先行找到封面具有特殊質感的的書籍,而且這些質感與書籍主題內容具有高度相關性,也就是質感使用因書籍主題而特殊挑選過,較能讓學生在觸摸時能質覺得與書籍內容進行聯想。
  • 剪貼簿的議題一開始擔心脫離學生生活經驗太遠,但是執行過後,學生很喜歡自行完成書籍封面的紙質設計成果,而且是學生自己挑選喜歡的剪貼主題,實施四個班級中,沒有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可見課程設計以興趣為原則是成功的。未來若有機會,會想要讓學生替換學校聯絡簿封面,學生每天自行觸摸自己設計的聯絡簿封面,對於質感的應用必定更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