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1. 在本單元中是以美感中的「質感」為構面,從生活中很常使用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其中 以「摸得到」、「看得到」為單元小實驗。
2. 不同的材質摸起來有什麼樣觸感、看起來又是如何?其次,經過壓、拉、撐、切、揉、加 熱、濕乾等手法,來實驗看看材質會有甚麼樣的變化?
3. 綜合習作中以編織(自由織法)的方式將前幾堂課所實驗的質感編織起來,如杯墊與所選擇的器皿搭配,透過實作的編織體驗質感的組合。
最後讓孩子先透過微觀鏡頭,來發現杯墊材質,微觀後的樣貌與一般視角看到的杯墊樣貌有何差異?

美感預期成果

  1. 了解材質功能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 能在實作中發現材質與器皿平常觀看距離與微觀的肌理紋路差異。肉眼所見的質感紋理與透過微焦鏡頭所看到的細部紋理會有很不一樣的視覺。
  3. 能嘗試利用不同的手法改變的原有材質感覺,嘗試不同材質之間的組合,編織成杯墊後並能合宜搭配杯子的質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材質描述及分辨感到非常困惑,身邊的材質收集很不順利,大部分的學生都會 一直收集重複的材質,
經過三節課的練習,才有比較基礎的能力懂得去分辨甚麼叫「不同質感」間接影響到最後杯墊呈現的質感變化程度不足。

但實際製作出來的杯墊如符合材質變化要求,又會不夠具有美感,問題出在光要收集材質不同已經有困難,
如果還要加上色彩計畫,二節課的時間會有點不足,中間應該要多一堂課進行討論,將作品配色及美感設計再提升至更完整的作品。

本次依課程製作之材料包,大部分以紙張為樣本,內容應再更多樣化,例如布類、黏土等等,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材質變化,
現在手機世代的孩子所有的觸覺視覺都透過電子產品來體驗,故對材質的體驗描述都很陌生。

經過此次課程後,許多學生對於身邊的物品增加了觀察觸摸的敏銳感,也對改變現成材質出現實驗性的多樣成果,
對於不同年級應可以繼續加深加廣課程內容,創造出更完整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