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本單元中是以美感中的「質感」為構面,從生活中很常使用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其中以「摸得到」、「看得到」為單元小實驗。不同的材質摸起來有什麼樣觸感、看起來又是如何?其次,經過壓、拉、撐、切、揉、加熱、濕乾等手法,來實驗看看材質會有甚麼樣的變化?
第二,該材質在生活中的合宜性瞭解。常見的物件在生活中分別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其功能及用途的生活位置在哪裡?觀察配對各式容器,挑選自己喜歡的器皿質材,與其他器皿有何不同。
而在綜合習作中以編織(自由織法)的方式將前幾堂課所實驗的質感編織起來,如杯墊與所選擇的器皿搭配,透過實作的編織體驗質感的組合。最後讓孩子先透過微觀鏡頭,來發現杯墊材質,微觀後的樣貌與一般視角看到的杯墊樣貌有何差異?

美感預期成果

  1. 了解材質功能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 能在實作中發現材質與器皿平常觀看距離與微觀的肌理紋路差異。肉眼所見的質感紋理與透過微焦鏡頭所看到的細部紋理會有很不一樣的視覺。
  3.  能嘗試利用不同的手法改變的原有材質感覺,嘗試不同材質之間的組合,編織成杯墊後並能合宜搭配杯子的質感。

 

教師課後省思

在實施的課程的時候,發現學生對於材料&質感概念模糊,才調整成:

  1. 材料:思考其視覺及觸覺感受、討論其特性與功能並在生活中的應用;
  2. 追求材料與材料之間的合宜搭配,進而創造出一種質感的樣貌。

也因此我將原先微觀材料本身的質感,調整成最後一個任務,是希望學生不要混淆材質本身既有的質感,含材料與材料之間互相映襯的質感,前者以「材料」或「材質」為主,佐以觀察和討論,後者以「質感」為主,加上思考與創作,希望能讓學生覺察此單元的重點。

選擇以杯墊做為總結性評量,一方面是面積不大,又能達到"合宜性"的工作目標;中間來回穿插與其所選擇的器皿做配對比較,容易做材料上的拆解或重整。實做過程中他們開始觀察材料本身、加上器皿的顏色與形狀、質感被呈現的空間與關係是否適切等等。

最後以微焦鏡頭觀察自己的作品,讓作品本身的質感會更加明顯放大,甚至是纖維、細節、顆粒、毛細孔等,皆能清楚被看見,更易於發現材料與材料之間所發酵出來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