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六大美感構面中,質感最容易被物品造形或色彩特色所掩蓋,所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覺察質感在美感表現上的重要性。本課程原以布料織品為學習媒介,讓學生透過布料觸摸與質感辨別,來認識布料質地在居家佈置中的運用與美感表現。但因疫情之故轉為線上學習,課程主題從實體布料的體驗和創作,轉向為生活器物質感活動任務指派,讓學生覺察生活中物品的質感選擇與搭配。課程為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實體教室完成,學生透過巧克力廣告影片,讓學生對質感之質地描述有基礎的了解,進而導入生活中的質感記憶。第二階段小組合作進行線上生活小物質感分組報告,說明材料特性、機能與美感的關係。第三階段指派學生選擇一種生活食材分別搭配四種不同材質的器皿,體驗器皿材質如何影響盛裝食物時的視覺美感。第四階段採用網路上的美食攝影照片,就照片中道具的質感搭配選用進行分析,回扣生活中器皿運用的美感,作為本課程的總結。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覺察生活中的質感之美。
  2. 學生願意從美感的角度思考生活器物的選擇。
  3. 學生能嘗試居家生活中質感美感之營造。

教師課後省思

材料本身提供重要的物理特性,形成人們的觸覺經驗。材料經過人為加工,進一步提供各種更細緻的質感表現。人們的質感體會是錯綜複雜的。它雖然是觸覺的,但因為經驗的累積,人們透過視覺便可連結到過往的所有觸覺經驗,形成心理的感受,最後啟動多層次的情感連結:「它可能會勾起某個回憶、某個似曾相似的場景,或是那些連自己都說不清的偏愛。此種直覺的反應,背後隱藏的是對我來說,那是一種由物理到心裡的體會。」(註:揭開台灣10種在地工藝材料美學!「觸之美」集結15組工藝家 感受從手到心的工藝之美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802514)

這次的質感課程可說是經歷百般煎熬。一來是自己對課程的目標搖擺不定,當客觀條件不允許時,就抓不住方向。二來是因為疫情來攪局,使到材料已經就定位的「布料畫」創作單元被迫擱置。原本期望開學後再把它完成,但疫情不樂觀,加上開學後諸多工作接踵而至,所以決定把質感課作急轉彎,變成生活居家可以操作的餐桌器皿質感體驗。

然而學生家中的生活器皿不及老師的多樣多變,即便老師強調實驗本身是為了「啟動」美感覺察,觀察怎樣會更好,但因為線上教學在空間上的限制,老師表達和學生接收之間有落差,加上線上課所花耗的時間是實體課的兩倍,因此一節課能做到的內容很少,教學進度牛步。

最後本課程還是理出了一條路:一、透過生活化的廣告切入,了解質感是透過多元感官被人們所感知而形成記憶,並學習質感的分析與描述的字詞運用;二、小組合作,從生活小物的質感介紹,分析其材料物理特徵、機能,以及質感的美感觀察;三、從網路觀察各種食材與器皿的搭配,初步了解選用適合的質感器皿,能為食材加分;四、在家自己動手操作看看,同樣的一種食材盛裝在不同材質的器皿上,會產生何種美感表現,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五、透過網路上的美食攝影照片,學生分析其攝影道具質感如何替食材表現加分。希望同學經歷過這次質感課程,能對生活中的器皿運用有多一點材料、機能與美感上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