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夢想家 | 美感教育

資優夢想家

課程資訊
  • 學校:桃園市桃園區桃園國小
  • 教師:姚宇亭
  • 課堂:國小資優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在本學期的課程中,我們以《工具好朋友》一書為起點,帶領學生認識「聯想」的定義與應用。孩子們從文本中理解「好朋友」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也可以是物與物之間在功能、特性或用途上的關聯。接著,學生進行詞語聯想練習,嘗試為「雪」、「蛇」、「番茄」等詞語找出屬於它們的「好朋友」,並進一步結合圖像創作,製作個人化的聯想圖卡。

在圖卡完成後,孩子們進行「說書人遊戲」與「故事接龍」的語文活動,透過遊戲形式練習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課程後期,我們加入「隨機物新製圖」挑戰,要求學生將兩個看似無關的詞語結合成好朋友,進一步轉化為詩或繪本創作,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好友狂想曲」。整體課程設計不僅強化學生的語文創造力,也讓他們在有趣的互動中練習聯想思維與創作表達,展現創意潛能。

課程目標

一、語文創意(敘事與表達能力)

  1. 靈活運用九大句型,撰寫語句通順、風格獨特的段落。
  2. 從圖像或詞語出發,發展角色、動機與情節,創作完整故事。
  3. 發展具情感或象徵意涵的聯想故事,展現語言組織與敘事能力。
  4. 整合創意詞彙,呈現故事主題與結構清晰的敘事作品。

二、聯想與圖像整合(創造力與圖像思維)

  1. 提出多元聯想詞語,延伸至抽象概念或象徵意涵。
  2. 結合五個以上詞彙,進行邏輯圖像創作,並統整於主題脈絡中。
  3. 運用擬人技巧與關係詞語,賦予圖像或角色間的互動與情感。

三、詩與象徵理解(詮釋與創作能力)

  1. 理解童詩的基本概念與意涵,並能創作以情感或象徵為主題的詩作。
  2. 詮釋詩中象徵與角色動作、語句含義,表達個人情感或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安妮新聞課程以「聯想與創意語文」為主軸,結合文本閱讀、語文活動、詩與故事創作,並輔以Canva數位工具應用,引導學生從詞語出發,發展角色、情節、象徵等語文作品,展現語言組織與創意統整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投入度高,展現豐富的創造力,也在數位素養、語文表達與作品精緻度上皆有所成長。然而,也面臨部分挑戰,可以再精進課程的層次。

一、教學成果與亮點

  1. 思維與語文能力的統整發展:學生能從單一詞語發展多元聯想,進而形塑角色與故事,培養創意思考、邏輯建構與語文表達的綜合能力。
  2. 數位工具應用提升作品層次:透過Canva設計圖卡與繪本頁面,不僅讓學生的作品更具美感,也提升了數位設計與視覺編排的能力。
  3. 創作歷程中主動精進:學生願意修改、優化作品細節,不斷修辭、重構、排版,展現對作品品質的要求與成長潛力。

二、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描述 具體情況說明 因應對策建議
課程重心集中在成果製作,活動樣態較為單一 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圖卡排版、詩作美編,導致語文練習與創意思辨時間壓縮,學習內容較趨向技術操作。 調整課程節奏與時間配置,將創意發想、語文練習與成果製作分段安排,避免堆疊單一任務造成學習疲乏。
學生過度專注圖像美化,忽略內容深化 學生對Canva操作興趣高漲,容易將重心放在視覺呈現,缺乏對文本內容(語意、情感、象徵)的深入探討與修飾。 建立「內容先於形式」原則,要求學生先完成語文草稿與創意說明,再進行圖像設計,引導其回到作品核心。

三、未來教學規劃建議

  1. 強化語文與創意教學分段實施:建議將課程劃分為三階段——「聯想與發想」、「語文表達訓練」、「創作與成果製作」,循序引導學生由想像走向表達與完成,提升創作歷程的層次與結構。
  2. 結合分組與合作歷程:透過異質分組、小組互評與共創故事等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協作創作,也可在成果展示階段減輕個人負擔,提升多元表現形式。
  3. 導入階段性發表與教師回饋:每個階段結束安排短分享與教師回饋,讓學生有機會修正並提升下一階段品質,避免作品僅為單次完成而無迴響。
  4. 延伸新聞素養教學連結:將「工具的隱喻」、「象徵語言的辨識」、「故事中的真實性與想像性」等元素延伸至新聞文本,強化本課程與安妮新聞主軸的呼應與延伸。

本次教學歷程驗證了孩子的語文創造力在良好引導下能迅速發展,數位工具的導入也為學習增添了豐富性與現代感。然而,如何在創意與成果、工具與內容、自由與結構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仍是未來規劃的重要方向。期盼未來課程能持續深化,讓更多學生在創作中思考,在表達中成長,從「好朋友」的聯想中,連結起對世界更深的理解與想像。

姚宇亭
桃園市桃園區桃園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