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防災 | 美感教育

課程資訊
  • 學校: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教師:陳立宇、盧韋汝
  • 課堂:社會課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學生先理解三上南一社會課本的5-3天然災害的危險與防護的內容,結合教師、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初步的認識防災重要與方災方式,及認識緊急救難包內容物,再閱讀《安妮新聞》第三期 我會喝乾我的浴缸:地震學家如何為大地震做準備,認識地震學家對於地震發生前後的預備、心態有哪些?先讓學生帶回家閱讀一天,課堂中透過師生問答來共讀理解報導內容。

對照此篇報導和課本緊急求生裝備異同,思考哪些物品屬於自己居住的地區、自己的家庭,口頭分享會準備什麼物品,再於課堂中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緊急求生避難包,並加以發表說明,最後張貼在教室。

課程目標

  1. 社會領域:認識天然災害與災害防救能力,強化學生防救行動準備之責任、態度與實踐力。
  2. 藝術領域:從事藝術與生活創作、展現的素養,能以自己想像力、美感結合生活情境中的物品,設計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且實用的緊急求生裝備。

教師課後省思

報紙的精緻,讓學生主動珍惜新聞報紙並主動閱讀

        學生拿到《安妮新聞》時,眼睛像是在發光,因為不同以往閱讀到的報章,擁有豐富的色彩、一致色調與畫風,閱讀過程的讀報體驗相當享受,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愛此份報紙,因而進一步讓學生珍惜拿到報紙,也吸引著學生主動翻閱內文。

新聞報紙版面安排巧妙

教師工具書中,將新聞報紙構成與元素清楚的介紹,教學過程中,也能引用工具書之提示來介紹較不熟悉的版面元素名稱,在此次教學使用的版面中,恰巧編排方式使用小標題,在課堂共讀時,能引導學生讀出找到各段的小標題,小標題是該段落重點之一,同時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段落重點。

安妮新聞帶給不同程度之學生不同的收穫

本份新聞報紙是為10-15歲兒童設計,在文字上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一版的報導篇幅算是較長,在字音辨識上,9成能正確讀出,語句義能理解約8成,獨自閱讀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可以理解內文的,當時安排一個回家日讓學生回家與家長共同閱讀《安妮新聞》第三期第八頁-我會喝乾我的浴缸:地震學家如何為大地震做準備?

三成左右的學生回家閱讀後,能獨自理解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習慣準備不同物品的用意:南加州常發生火災,需要準備滅火器;有些家庭準備消毒水,正確的配置劑量後能過濾生水等。在課堂逐段共讀討論後,近七成學生,能完全理解新聞報導中前後文的關係;兩成的學生知道片斷式事件相關物品、原因;一成學生大致知道出現哪些特別的物品。

除了理解報導內文,豐富的插圖也帶給學生不同的刺激,像是在本版的上方出現地震反應動作的插圖,學生過去地震防災演練時,落實演練的動作,因此能從其圖中與自身經驗連結,在最快時間做出反應動作。而下方插圖中具象化文中所提及之準備用品,讓學生能藉由對照圖片更容易理解文中出現的物品。

設計緊急避難包的狀況

在經過閱讀課本、《安妮新聞》後讓學生設計屬於自己的緊急避難包,先帶著學生書寫下背包的內容物,再進行插畫,學生基本都能寫到五樣以上。

設計圖案方面,反而少部分學生能跳脫《安妮新聞》中出現的設計圖樣,設計自己腦海中的樣貌,有點被圖樣的樣式侷限住,不過對於較少在畫畫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模仿的範本,開始嘗試並且願意花心思完成是很好的開始,也或許開啟學生對於畫畫、顏色安排的興趣。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