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造形文化演進 | 美感教育

西方造形文化演進

課程資訊
  • 學校: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 教師:林榆茜
  • 課堂:造形原理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利用美感智能閱讀刊物《安妮新聞》第四期:傳播與溝通(20 世紀以前名畫型錄)與西方藝術史的課程進行結合,透過引導式的賞析,帶出學生對於各時期藝術創作的直觀感受,訪問結束後進行實際的刊物閱讀,以加深對各個作品不同面向的理解。

另搭配課程活動學習單「我的名畫型錄賞析」分別寫下各自印象深刻的作品、繪製色票,並藉由小組內部分享的方式,了解同學之間各自對作品的解讀,分享完畢後各自將學習單撕下,以拼貼方式完成小組的「名畫導讀小報」,藉由短時間的美編及統整激發學生專注度,最後由小組輪流上台發表小報、訓練表達能力,以完成此次的課程。

課程目標

  • 先備知識:
  1. 對於中西方造形風格差異有基礎認知。
  2. 已認識東方造形文化演進。
  3. 因有過去世界史課程的先備知識,應大略知道歷史流變重大事件。
  • 課程銜接:
    已完成中華文化造形授課
  • 教學目標:
  1. 希望學生能見美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2. 能使學生觀察名畫細節、說出感受、分析特色
  3. 能認識西方美術造形的演化基礎,藉此能對後續的課程內容有基本概念

教師課後省思

運用美感教育刊物-《安妮新聞》融入課程,以報紙形式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上課專注度,原本較為枯燥的藝術史也變有趣,學生下課後還繼續翻閱報紙內容,增強學習動機。

 

※問題與決策:

此種教學模式生動且學生互動佳,也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但此效用很容易形成兩極化的結果,能讓投入的學生相當投入,由於有極大部分的分享及發表模式,故可能導致害羞內向的學生會吝嗇與同儕討論,教師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引導同學。未來可能會調整分享、發表的比重,並放慢緊湊的步調讓多數學生皆能參與其中。

林榆茜
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