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台灣城市生活環境影像試行初步色彩觀察,與日本的城市色彩稍作印象色的感受比較與整理。於校園周遭的環境進行走讀參訪,觀察紀錄環境色彩的美與醜,拍照蒐集環境色彩後,以APP 進行數位式色彩擷取分析。
透過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理解色彩有其融入城市的用途設計,介紹中性色(灰、咖啡色-城市、鄉村常見色)對色彩的冷暖對比影響,選擇其一加入蒐集的色塊分析後,透過色彩比例轉環調整主色系、強調色,找出冷暖對比或一致性關係,使環境色彩得以改造並更具協調性。
利用灰紙操作剪一刀設計,並透過重組產生基本形內部的負空間。應用美的形式原理於色彩配置上,選擇調整過的色彩紙張剪裁基本形,並黏貼色塊於學習單上,再回到初始的採集場景,進行設計前後的色彩對照。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發現並表達環境的色彩問題。
  2. 能調整與環境和諧的色彩關係。
  3. 能應用調和色及剪一刀單位形設計進行色彩配置。

教師課後省思

一刀剪:需特別叮嚀學生,剪掉的色塊面積不宜過大,以不超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為限,如果剪掉太多會影響日後色彩驗證的比對。
課程聚焦在如何與環境達成和諧的色彩,課堂上用ppt透過「招牌」探討台北與東京、歐美的城市景觀差異,再透過變電箱改造計畫案例分析,在感受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低調的美感後,發表對變電箱改造的民眾參與度之看法、色票的用途、台灣城市給人的色彩印象後,學生非常有感,學生皆認為變電箱的改造過程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在街上只要有經過變電箱,就會開始觀察和思考如何配色,才能讓它融入環境。同時也感受到原來使用環境色可以讓我們的街道看起來更和諧和更有整體感。對之前總認為台灣街道為何不美的原因,終於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