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文字在唱歌 | 美感教育

聽見文字在唱歌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博嘉實驗國民小學
  • 教師:林怡廷
  • 課堂:音樂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於課堂上發下整份《安妮新聞》,讓孩子們觀察「頭版」內容,透過發表和討論,推測整份報紙的主題內容;利用5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們翻閱並瀏覽報紙內的文章,最後共同討論並揭示,安妮新聞主題─聆聽。

透過「音樂」的聆聽及教師的提示,找出報紙中與其音樂最貼切之文章,師生共同討論,找出音樂中的線索,最後揭示答案─請多使用你的耳朵。

詳讀《請多使用你的耳朵─那些無論如何也想說服你聽的古典音樂》,找出文章中所提到的三位音樂家、音樂風格(關鍵字);接著聆聽三首之曲目,讓他們推測各首曲子的作曲家;藉此了解聆聽的重要,及文字、感受與音樂三者,其實有著密切的關係。

經由聆聽「音樂」產生感受,進而訴諸於文字,藉此訓練孩子能簡單形容音樂的風格。

課程目標

  1. 觀察「頭版」的活動,讓學生猜測整份報紙的主題。
  2. 藉由「瀏覽」的閱讀方式,確認剛剛的猜測。
  3. 經由「聆聽」的方式,搜尋和其密切相關的文章。
  4. 利用「詳讀」的閱讀方式,知道文字、感受與聆聽的密切關係。
  5. 透過聆聽音樂產生感受,進而能以文字表達出來。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校的下課鐘聲有別於其他學校,每月都有專屬的「音樂鐘聲」,所以孩子們對於音樂的感受力比一般孩子高,結合《安妮新聞》的美感閱讀,讓他們了解音樂與文字的關係,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孩子對於感受的詞
    彙過少,要花很多的時間進行引導,這部分是以後進行課程可以再規劃的部份,例如:使用情緒卡,可以讓課程進行的更流暢。
  2. 因為授課的時間太短了,僅能讓孩子透過老師規定的樂段「聆聽」後,寫下自己的感受,有些可惜!若之後還有機會進行本課程,可以多設計兩堂課,讓孩子們從「音樂」開始著手,在老師規定的範圍內(類型、時間長短等),選取自己喜歡的音樂,透過文字與人分享,這樣才更能落實12年國教所追求的「素養」。
  3. 這份《安妮新聞》的內容有許多能夠激盪現場第一線老師的教學想法,其中的「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實施於兒童節的「上下課翻轉」,受到孩子們的青睞,覺得非常有趣!未來可以規劃成課程和中年級公民素養(社會)的家鄉環境、社區走讀等課程配合,也能延伸高年級的公民素養(社會)課程或是藝術涵養(音樂)課程,如:來自世界的聲音。有太
    多有趣的素材可以發展,感謝貴單位無私地提供《安妮日報》,供孩子使用!!
林怡廷
臺北市博嘉實驗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