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中的「視錯覺與歐普藝術(Op Art)」專欄為切入點,引導六年級學生從日常觀察出發,認識視覺錯覺與藝術的連結。我們透過三種典型錯視案例(如:不可能三角形、旋轉蛇錯覺、同時對比錯覺)作為引導,激發學生對人眼與大腦感知錯誤的好奇心,並進一步介紹歐普藝術家如布里吉特·萊利(Bridget Riley)與維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等人之創作概念與圖像特徵。
課程後半,學生運用線條、反覆圖樣、黑白對比與空間扭曲等手法,自由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視覺錯覺畫作。有些學生以漫畫角色融入錯亂空間,有些則發展成螺旋放射、對比明暗的中心視覺效果,皆展現出驚人的創意。透過此課程,學生不僅學會辨識視覺錯覺的原理,更學習如何將其應用於藝術創作之中,跨足科學與藝術的邊界。
課程目標
- 認識三種常見視錯覺原理:不可能圖形、同時對比、動態錯覺。
- 理解歐普藝術的視覺語言與代表性藝術家。
- 培養觀察與分析視覺現象的能力。
- 發展圖案創作與構圖設計的技巧。
- 培養對空間、對比與節奏的視覺敏感度。
- 增進創意表達與藝術風格發展能力。
- 激發對視覺心理與感知錯誤的興趣與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引起學生高度興趣,尤其是在看見圖像「會動」或「錯位」的當下,激發了許多驚訝與探究欲。大多數學生能掌握基本的錯視圖形設計概念,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再創作。然而,也觀察到幾項挑戰:部分學生對於「圖案重複與節奏感」尚未熟練,容易出現構圖過於鬆散或視覺焦點不明的情形。為此,我在課堂中加入了黑白對比比例、中心聚焦技巧的簡易示範,幫助學生聚焦視覺設計。
未來教學規劃上,我希望能加入更多「分層引導」策略,例如讓基礎學生模仿幾何模板,高階學生進行自創變形;也可結合科技媒材,使用平板進行錯視動畫製作。最重要的是,這堂課成功跨越藝術與科學的邊界,也促進了學生的跨領域思考與創意實踐,是一個值得延伸與深化的教學方向。